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浙江省历史会考试题:样
浙江杭州高三年级历史期
浙江省历史会考模拟卷
浙江师大附中2006学年高
07年浙江永嘉三校高三文
浙江十二校高三文综联合
唐华义:浙江高三历史试
浙江2007年历史会考试卷
最新热门    
 
浙江戴加平老师的历史教育探索

时间:2009-10-18 17:18:45  来源:浙江
 


    戴加平老师于1985年从浙江师大毕业分配到嘉兴一中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先后兼任团委书记、校办主任和教科室主任等职。1997年调至市教研室,2002年起兼任教研室副主任,直至机构调整、市教育研究院成立。2003年至2005年曾挂职秀州中学副校长。无论担任何职,无论身居何岗,戴老师始终以“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为信念,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计名利地将自己的全部心血与才干奉献给教育事业。


    从教二十年,戴加平老师“努力向学”,坚持追踪教育与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汲取同事们的宝贵经验,反思自身的教学与教研行为,因而已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与专业水准。目前,他是享受市政府津贴的我市第三批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是浙江师大历史专业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首批嘉兴市中小学名教师、嘉兴市第二批优秀教研员,在2005年底又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藏书家”;他的家庭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这些年来,他完成了包括两个省级课题在内的多个课题研究,在《历史教学》《教学月刊》《教育信息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几十篇,获得全国、浙江省和嘉兴市组织的学术成果评比7个一等奖;参与省教研室、省教科院、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师与学生教学参考用书十多种约200万字。


    难能可贵的是,戴老师始终以“蔚为国用”为已任,将所学全身心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为我市和我省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尽着绵薄之力。


    一、探索突破应试重围、让历史学科之根回移到民族精神传递上的教学改革之路。


    2002年,由戴加平老师主笔的课题报告《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回归的战略》荣获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一报告既是戴老师与课题组同仁三年思考与实践的结晶,更是戴老师对这一问题长期探索的产物。


    出于对中学历史学科使命的理性认识,更是出于对国家与民族前途的深切关心,戴加平老师从教以后始终在认真思考与探索如何使中学历史教学突破应试重围这一问题。在1990年,他就应邀参加省教育学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就历史学科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教育”这一问题宣读论文,得到了时任国家教育督导的肖文会长的充分肯定。


    为使历史学科在人文教育方面所独具的优势得到较好发挥,戴老师将这一任务列为“中学历史最优化教学”实验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最优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三个方面的耦合”,使历史教学“更符合教育的本质----培养人,发展人”。在嘉兴一中执教期间,戴老师不但在课堂内极为注意思想性的渗透,还把视线投向了第二课堂。从1985年到1997年,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些专题讲座,并指导学生们写历史小论文,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加深对历史智慧的体悟。1995年,戴老师又发起创办了行知史学社。除了和学生们一起举行讲座、读书、讨论、编《行知刊》,戴老师还带他们行了不少路,南京天王府、上海历史博物馆、嘉善的“中国马奇诺防线”废墟旁,都留下了他们叩问历史的身影。市教研室曾通过《教研资料》介绍了他的这些做法。

 

 


    1997年11月29日,刚调入市教研室不久的戴老师在《浙江教育报》发表特写《你向何处去----中学历史学科的现状与前景透视》,呼吁同行们共同“为中学历史学科之根从考试回移到民族精神的传递上而早日变计”,这一呼吁在当时引起了包括省教研室主要领导在内的同行们的共鸣。


    戴老师不仅提出了问题,更是致力于问题之解决。在经过先期的调研和反复的探讨后,1999年,戴老师又聚集起一批有志于“为人文精神奠基”的同仁,为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回归这一神圣使命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经过整整三年努力,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回归的战略》这一课题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学历史教育突破应试重围,实现人文价值回归的三项举措:努力创设有利于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回归的社会环境;引导历史教师们主动参与到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回归的进程中来;给中学历史教师们提供若干有利于推进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回归的教学模式。这三项举措的背后则是三年探索所形成的一系列可以操作的方法或途径。以“引导历史教师们主动参与到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回归的进程中来”为例,戴老师充分利用了市教研室这一平台,一方面对教师们进行引导:确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确立优秀历史教师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开“下水课”、随堂听课及点评、公开课及说课与评课、讲座、论文评比与交流、组织外出观摩、推荐各类读物等活动传递相关的理念和信息,让历史教师们能抬头看清前行的方向与道路,逐步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愿意尝试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并在成功的体验中走上让人文价值回归的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办研修班的方式,帮助一批骨干历史教师迅速地转变教学理念,有效地参与致力于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回归的进程之中。在此基础上,再发挥他们的幅射作用,以此实现人文价值回归这一战略目标。


    当然,要让历史学科真正突破应试重围、实现人文教育价值回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与推进。戴老师正在为此继续努力。


    二、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学之路


    1996年,戴加平老师在《浙江教学研究》上发表了《我是怎样减轻学生负担的》一文,这是他长期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中学历史教学有效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走上教育岗位后,戴老师既目睹学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之重,也亲身体验教学效率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很快将“轻负担、高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努力目标之一。在具体实践中,戴老师以“不贪近功,不求速效”为座右铭,坚持不懈地既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又注意汲取国内外的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走了一条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1987年9月开始,戴老师以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中学历史最优化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最优化教学”是“以最优化教育的原则----师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为指导思想,在既不增加师生的教与学负担,又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探索一条效益较好的教与学之路。戴老师的这一研究起步于对历史年代的识记,并很快取得初步成果,1988年,他的相关研究论文被评为市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一等奖。以后,戴老师先后围绕“教学内容的分类与识记”、“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学习技能的改进”、“个体学习的最优化”“文科班女生的历史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等问题继续推进实验,直至1997年才告结题。十年磨一剑!戴老师的这一系列研究,由于在“让学生乐学,让学生会学”两个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因而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益产生了明显效果,其课题总成果“中学历史最优化教学实验系列报告”于1999年获得了市人民政府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踏上历史教研员工作岗位后,戴老师以省级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研究》为载体,一方面在嘉兴市范围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步地转变为历史老师们的共识与行动,另一方面与同仁们继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使这一成果得以进一步丰富,并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效果。2000年,这一课题的主报告《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简论》荣获全国2000年历史教学征文二等奖,并公开发表在当年度《历史教学》杂志上。

 

 


    三、形成并推广“以史导论”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2000年底,戴加平老师在嘉兴市骨干历史教师研修班集中研修期间首次明确提出了“以史导论”教学模式,这是戴老师结合自身“重史料运用,重学法指导,重思想渗透”课堂教学特色并集中我市优秀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产物。


    “以史导论”模式中的“史”,一是指所有已发生的事,一切皆史;二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如实地描述史实,不虚美,不隐恶,即是以基本史实为基石。“史”,体现着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论”是指历史课的灵魂,是一堂课的真正的教学重点。通常情况下,它应是一个基本观点或是一个基本的历史结论。“论”的确定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与现实这三大因素;“论”的形成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

    “论”,体现着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导”有两个层面:一是指教师以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此展示蕴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运行逻辑,凭借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使学生乐于“以史为鉴”;二是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独立探究”这一由浅入深的参与过程逐步学会学习。“导”,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法指导这一现代教学理念。戴加平老师明确指出,史、论、导三者的关系是:史是基础,论是灵魂,导是桥梁。


    “以史导论”模式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人格塑造型”教学模式。从备课的指导思想角度看,它要求教师围绕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这一根本任务设计教学,通过历史知识的传递,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从备课程序讲,它要求按“确定灵魂→选择史料→构建框架→优化细节”四步依次操作;从教学过程看,它通常是按“史料切入→问题引导→师生研讨→形成共识”的流程进行。近几年来,通过戴老师的讲座和“下水”示范,通过研修班教师的研讨、实践与示范,我市的历史教师普遍已对这一模式有了了解并进行尝试。这一模式也获得了包括吴高泮、李星驰等特级教师在内的不少专家的肯定。目前,这一模式已在我市高中历史教师中普遍运用,并开始在兄弟地市中产生一定影响。


    当然,“以史导论”模式尚需结合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推进作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戴加平老师在《教学月刊》发表《以“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为载体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一文,结合我市历史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下水课”,介绍了“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实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整合的三种方式:原型、变式和发展式。目前,戴老师正与他的同仁们一起探索“以史导论”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的实现路径。

 

 


    四.探索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规律,初步形成“高中教师学科群体专业成长范式”。


    作为一名教研员,戴加平老师始终把师资培训作为“重中之中”的工作,并重视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规律。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他主办并指导了两期嘉兴市优秀青年历史教师研修班,较显著地加速了一个历史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仅以第一期研修班的十名学员为例,他们目前已在我市高中历史教育中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同时也活跃在我省高中历史的各类重要学术活动中:嘉兴市人民政府所确定的第三批专业技术带头人历史学科方面的四名后备人才、我市高中历史名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全部出自这个研修班;有四人先后在省级教学比赛中夺得一等奖,其中一人获全国高中历史优质课一等奖;有5人分别参加了《新公民教育读本》(北大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人教版)、《浙江省2006年高中会考标准·历史》《(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作业本》等多种高中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有2人多次参加省历史会考命题工作;还有多名教师应省教育电视台或是兄弟地市的邀请,作学术讲座和开示范课。


    依靠着以这批领军人物为核心的一支较高素质的高中历史教师队伍,这些年来,我市的高中历史会考一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下表就是近三年来我市高中历史在省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概况:

 

年度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浙江省

嘉兴市

浙江省

嘉兴市

浙江省

嘉兴市

平均分

80.24

84.54①

79.79

87.26①

86.97

93.06①

及格率

96.87

99.61①

95.94

99.64①

97.62

99.94①

A 率

21.24

28.65②

25.98

45.31①

25.28

47.96①

B 率

31.97

40.31①

30.93

37.63①

31.05

36.09①

E 率

3.13

0.39 ①

4.06

0.36 ①

2.38


    借助两期研修班的实践,戴老师初步创立了“高中教师学科群体专业成长范式”。这个范式可作如下表述:


    一个平台:一个小型的高中教师群体专业研修团队。
    两类任务:显性的和具体的-----读书、开研究课及说课与评课;


        写读书、观察与反思等三类笔记;
        作微型讲座,写论文,做课题。


    隐性的和抽象的-----观察与反思的习惯;教学研究的意识;
        合作互助的精神;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能力。
    三个原则:坦诚相待,真诚合作;观点自由,学术平等;人人参与,鼓励交锋。


    四项策略:个人研修、小组研修和集中研修三个层次互相支持;


        科学地读书、自觉地科研,理性地实践,并实现三者的耦合;
        先进教育理念的确立与教育技术的改进并重;
        自身研修与兼收并蓄相结合。


    这一范式被嘉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载入《2003年嘉兴年鉴》;阐述这一范式的论文《培养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的思考与实践》被省教研室评为2002年度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一等奖,并发表在2003年第1期《浙江中小学教师培训》上。这个课题的结题报告先后被评为嘉兴市2003年基础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嘉兴市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五.乐意奉献,将自身的专业能力服务于我省我市的教育工作:


    这些年来,历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教改实践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在此背景下,戴加平老师的专业能力有了较广阔的用武之地,他也乐意将自身的专业能力奉献于我省和我市的教育工作。近些年来,受省教育厅教研室约请,他曾担任2004年度浙江省文科综合·历史卷的学术点评人;曾7次参加省历史会考命题工作;担任《浙江省高复用书·历史》统稿人;参与《2004年高考大纲释疑》(文科)编写工作;参与义务教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师参考用书《课堂教学设计》的编写工作。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邀请,参与省地方教材《人·自然·社会》(高二全学年)一书的编写工作。受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聘请,在2004年和2005年参加硕士研究生四篇毕业论文的审阅工作;参与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约请,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师参考用书的编写工作。受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的委任,担任嘉兴市“第五批有突出贡献和优秀专业人才”、“嘉兴市培养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导师”专家评审组(教育组)成员;曾多次担任市教育局“学科带头人评委会委员”和市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委;是嘉兴市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特聘专家。应省内外一些教研室或学校的邀请,作各类学术讲座五十场以上,听众达数千人。


    附:戴加平老师简介:
    戴加平,笔名史平,男,1957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嘉兴市专业技术带头人,嘉兴市首批名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和高中历史优秀师资群体培训工作。发表《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简论》等论文约五十篇,论文与课题曾获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省教育厅教研室、嘉兴市人民政府主评的一等奖。是浙江教育出版社“课课达标”和“新课程、新精编”两个系列历史学科用书的主编,也是省教研室特邀的2005、2006两个年度浙江省《高考复习用书·历史》的统稿人。
    信念:“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座右铭:不贪近功,不求速效。
    工作定位:专业的研究、服务与指导。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