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胡江平:关于对实验教材
最新热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2

时间:2009-10-18 17:52:47  来源:戴加平
 

 

高三听课手记之二:

 

我市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

 

                                              嘉兴教育学院 戴加平

 

三.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近年来的历史高考加大了能力考察的力度,其中包含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历史高考更是在新材料、新情景与新问题(“三新”)方面做足文章。因此,我市不少高三历史教师加大了在复习课中材料的使用与训练,这一方向无疑是对的。

 

但目前看来,这方面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材料过多过杂,谈不上是精选;二是对经典材料的运用也缺乏有效的手段。

 

材料过多过杂表现为一节课中材料堆积,常常多达十几则甚至是二十几则,并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实际上常常是稍作停留即闪过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均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程,笔记也来不及记下,下课后当然也就几乎没有记住什么,更没有得到能力方面的有效训练。

 

实际上,材料必须精选。精选,既包括材料内容应当具有典范性、权威性或经久不衰、或具有重大影响力,经得起师生的“咀嚼”;也包括其呈现形式应当丰富多采而不能只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即使是文字材料,除了内容方面的考虑,表达方式也应有计划地选取历代文选、国外文献、私人笔记、外交文件、诗赋散文等方面的,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有效的文本解读训练。

 

精选当然也包括材料要为课时中心(或教学灵魂)服务,可以是价值观立意,也可以是能力立意,而不应是着眼于“补充知识”,因为“撞彩”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经典材料的运用缺乏有效手段主要表现为没有设计好问题,从而导致师生均没有对材料进行“咀嚼”,自然也就既不能从中品出历史的智慧,更没有通过“咀嚼”,展示“咀嚼”材料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起学生解读与运用材料的能力。

 

实际上,对材料特别是经典材料应当充分重视,并在“咀嚼”过程中注意“能力立意”,从而让材料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方面,周崴老师在执教《罗斯福新政》一课时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值得老师们学习的成功案例——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我会要求国会准许我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剩余的手段——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就象在实际遭受外部敌人入侵时所应授予我的大权。

——节选自1933年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词

 

呈现上述材料后,周崴老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材料反映出罗斯福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不少老老师通常都是这么做的。周崴老师的难能可贵之处是他继续在这段材料上做文章。

 

在向学生总体地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欧美特别是苏联和法西斯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后,周崴老师又问,为什么在具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传统的美国,人们会同意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呢?难道人们不担心政府成为思想的控制者吗?于是他再次呈现材料,要求学生细细品味,“发现”演说词中的丰富意蕴。有此引导,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国家干预经济这样的表层上了。认识得到升华,解读材料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懂得理解材料还须还原史料所处的时代。

 

在本课中,随着教学的推进,周崴老师第三次呈现这则材料并提醒学生:罗斯福主张的政府干预,剑指何方?在这场危机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什么?通过共同研讨,学生不仅知道了“给人民工作”是首要任务,了解了经济危机会引发政治问题,也理解了罗斯福新政得以成功的一些关键要素:抓住主要矛盾;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等。由此,学生对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能成功、对现代政府的职责有了新理解。第三次解读,使学生懂得“咀嚼”经典材料还要学会变换视角并用敏锐的眼光去解读材料背后的“历史智慧”。

 

据此,周崴老师把“咀嚼”经典的路径归纳为: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其主体信息;在回到“历史现场”中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

 

总之,重视材料方向是对的,目前的关键是要精选材料并用好材料,用好的标准是:逐步地培养起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运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绝不能搞成“材料之海”。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历史学大国,史料真正是浩如烟海啊。要向优秀数学老师学习,精选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解题,学会一题多解。

 

当然,这方面还有待我市历史老师一起努力。

 

四.重视预设,关注生成不够

 

     我市高三历史老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听的大都是常态课,依然可以感觉到老师们为之付出的心血。

 

然而问题在于,高三历史教学理应更具有实践性与针对性,而无需要在观赏性方面下功夫。因此,认真备课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展开。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既是“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训练过程,各种能力养成与提升的过程,也是问题暴露的过程,是给教师提供诊断并形成对策的过程。

 

遗憾的是,从听课情况看,老师们普遍重视备课,普遍重视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那怕是拖堂也要完成(严重的拖堂达四分钟)——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但对教学推进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则关注不够,更未能趁势而进地解决问题,即课堂上的生成性严重不够。

 

 

 

下面就举较为典型的两例予以说明。

 

例一:当时在进行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课时)一课的教学。教师让学生阅读“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节内容,要求“阅读教材,概括英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几分钟后,教师请一女生进行概括,该生比较详细地试图“概括”这一过程。教师一看不但思路不对,时间也较费,就提醒她“说简单些”,可是这位学生还是继续细细地罗列,于是教师让该生坐下,并帮她解围说,“看来阅读时间太紧张,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还不熟悉”。教师随即出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线图(1640-1688)”,自已介绍了“英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

 

在我看来,从该生的回答情况看,并非她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而是不知概括的方法或者说是缺乏概括的能力。而且,根据我的经验,这位学生的问题应当不是个案,不少学生尤其是女生,确实缺乏对历史事件等重要历史现象的概括能力。因此,应当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对这个问题有所突破。或许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让其他学生(建议是男生)来进行概括,然后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对过程的“概括”;二是直接提醒该生用“要点法”来概括“过程”,指导她说出“起点”“高潮”或“转折点”“终点”等要点。如果有这样的过程,再辅之以“概括过程”题的训练,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答能力当会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提高自行阅读教材的能力。当然,这是对“过程”的概括,如是对其它历史现象的“概括”,用做“名词解释”(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的方法进行训练是比较有效的,可惜现在很少有老师要求高三学生这么做。

 

显而易见,当学生学习遇上困难时,让其暴露问题,进行当场的诊断并有针对性地形成教学对策,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作为高三历史教师,要重视并珍惜这种机会,不能因为要赶课时、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无视这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良机。

 

其二:当时,是在进行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老师让学生看教材第41页上的“农民踊跃报名入社”图,并请学生说说从此图中读到了什么信息?重视教材,这是对的。当时一位学生答道:当时在进行公社化运动,人们兴高采烈。这个答案当然是错误的。教师指出了这一错误,并告诉学生,是人们在踊跃加入合作社。于是,教学就继续向前走。我则坐在下面感叹:错失了一次极好的生成机会。

 

实际上,学生读图得出错误信息的原因很可能是对“合作化”和“公社化”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并不理解,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进程也并不了解。因此,比较好的解决思路不是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可以问该学生读出这一信息的依据是什么?再问问其他同学读到了什么信息,其依据是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理解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过程,也是掌握这一方法的过程。历史教学不能由论到论,高三历史教学尤其是如此。必须强调“论”背后的史实,必须重视“论”背后的历史逻辑。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请学生、也可以由教师说说合作化与公社化的基本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使学生理解这两个重要概念。必须清楚,对高三教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思路与方法的点拨,而非知识或结论的呈现。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如果“有幸”遇上下面这个试题,自然也就不会犯难啦:

 

(2008年江苏卷)右图(图略)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当然,指出我市高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并非表明我市高三历史教师不努力,更不是否定我市高三历史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只是意在期待我市全体高三老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前行的方向,继续努力,争取在提高高三复习课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因此,接下来的手记将推出我市高三历史教师在复习课中的一些成功做法与经验,供大家借鉴,欢迎老师们继续关注。

                                                  

  

 

高三听课手记之三:

提高我市高三历史复习成效的若干建议

 

二.有效的高三复习课

1.能力立意

   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的深度参与

   适当的训练

2.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

3.具备五大要素

   构建脉络体系:以“近代民族工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例

讲清基本概念:如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企业/大跃进与公社化运动

梳理重要史实:

关注现实问题

注意讲练结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