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以狮子为“贡献”之中、
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
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
教学投影片说明第十一课
以狮子为 贡献 之中、西
最新热门    
 
马来西亚:《初中历史课程纲要》

时间:2009-10-18 17:18:47  来源:马来西亚
 

李恒网友热诚提示:马来西亚中学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国民教育范畴的(故称“国中”,以国语马来语为媒介语),另一种是私立的“独立中学”(简称“独中”,以华语为媒介语)。这里刊登的“初中历史课程纲要”是“独中”使用的。

历史课程网在此特向李恒网友表示感谢。


初中历史课程纲要

  

一、教学目标

1. 启发学生学习人类历史发展的兴趣。

2.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科学、民主、法治精神以及正确的世界观。

3. 认识我国建国的过程,加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4. 解我国多元民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亲善果结。

5. 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二、时间分配

各年级每周上课三节,每节四十分钟。

 

三、教学内容

第一册

第1单元
历史和历史常识


1.1
什么是历史


1.2
为什么要读历史


1.3
历史和日常生活


1.4
“公元”和“世纪”的计算方法


1.5
历史资料的辨别


1.6
史前人类的演进


1.7
石器时代的文化

第2单元
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心


2.1
河谷文明的形成


2.2
北非的尼罗河文明


2.3
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


2.4
南亚的印度河文明


2.5
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2.6
结语

第3单元
东西方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3.1
西周的政局


3.2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


3.3
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


3.4
希腊的历史发展


3.5
古代希腊文化


3.6
亚历山大大帝的功业


3.7
罗马的兴亡


3.8
古代罗马文化

 


 
第4单元
世界三大宗教


4.1
佛教


4.2
基督教


4.3
伊斯兰教

第5单元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5.1
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一)


5.2
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二)


5.3
魏晋南北朝的政局


5.4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5.5
对外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


5.6
学术文化与宗教



5.6.1
两汉的学术文化与宗教



5.6.2
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文化与宗教

第6单元
古代东南亚与中国和印度


6.1
古代东南亚和中国的关系


6.2
古代东南亚和印度的关系


6.3
中印半岛上的印度化国家



6.3.1
扶南和真腊



6.3.2
占婆



6.3.3
速古台和阿瑜陀


6.4
马来半岛上的印度化国家



6.4.1
狼牙修



6.4.2
吉打


6.5
印尼群岛上的印度化国家



6.5.1
室利佛逝



6.5.2
岳帝



6.5.3
满者伯夷

第7单元
马六甲王国与伊斯兰教的发展


7.1
马六甲王国的建立


7.2
马六甲与暹罗及中国的关系



7.2.1
马六甲与暹罗的关系



7.2.2
马六甲与中国的关系


7.3
马六甲成为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



7.3.1
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



7.3.2
马六甲成为“小麦加”

第8单元
欧人东来与柔佛王国的建立


8.1
马六甲王国末年的政局


8.2
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


8.3
抗葡斗争与柔佛王国的建立


8.4
马六甲海峡争夺战


8.5
柔佛王国的中兴


8.6
荷兰人占领马六甲


8.7
荷兰势力伸入马来半岛各邦

 


 
第9单元
马来土邦的渊源与发展


9.1
古代史籍中的吉打、彭亨和吡叻


9.2
18世纪后的森美兰、丁加奴、吉兰丹和雪兰莪


9.3
马来各州的政治制度

第10单元
马来人与其他土著的传统经济活动


10.1
农业生产和渔业活动


10.2
商业活动


10.3
采矿业


10.4
交通系统


10.5
货币制度


10.6
度量衡制度


10.7
20世纪前的沙巴和砂劳越



10.7.1
沙巴土著的经济生产



10.7.2
砂劳越土著的经济活动

第11单元
马来人与其他土著的传统文化习俗


11.1
风俗习惯


11.2
马来语文


11.3
非正式教育和伊斯兰教教育


11.4
马来文学和历史


11.5
宗教信仰


11.6
音乐与舞蹈


11.7
建筑与雕刻艺术

  



第二册

第1单元
伊斯兰教势力的消长与文明


1.1
伊斯兰帝国的兴衰


1.2
新伊斯兰帝国的崛起


1.3
伊斯兰文化

 


 
第2单元
灿烂的东亚文明


2.1
隋朝的建立与衰亡


2.2
唐朝的建立与盛世


2.3
唐朝的衰亡


2.4
宋朝的建立与统治


2.5
王安石变法


2.6
宋室南迁与衰亡


2.7
唐朝时期文化交流和东亚的唐化运动


2.8
学术文化的成就



2.8.1
隋唐的学术文化



2.8.2
宋朝的学术文化

第3单元
13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发展


3.1
元朝的统治与灭亡


3.2
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措施


3.3
明朝的内忧外患与灭亡


3.4
清的建立与入关


3.5
清初的统治政策


3.6
清朝的盛世与中衰


3.7
东西文化交流



3.7.1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3.7.2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


3.8
学术文化的成就



3.8.1
元朝的学术文化



3.8.2
明朝的学术文化



3.8.3
清朝的学术文化

第4单元
近代欧洲的兴起


4.1
中古时代的欧洲社会


4.2
十字军东征


4.3
文艺复兴


4.4
民族国家的产生


4.5
宗教改革


4.6
地理大发现与海外拓殖

第5单元
欧人在东南亚的活动


5.1
葡萄牙人在东南亚的活动


5.2
西班牙人统治下的菲律宾


5.3
荷兰人势力在东南亚的扩张


5.4
英国在东南亚的发展


5.5
法国势力深入印支半岛

 
 
第6单元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6.1
工业革命的意义和背景


6.2
工业革命的开始


6.3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传播


6.4
欧美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7单元
动荡的近代中国与华族南移


7.1
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之役


7.2
太平天国革命和洋务运动


7.3
中日甲午战争和维新运动


7.4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


7.5
近代华族移民东南亚



7.5.1
近代华族南移的原因



7.5.2
近代华族南移的目的地



7.5.3
近代华族南移的特点

第8单元
英国势力伸入马来亚


8.1
吉打的内忧外患与英人占领槟榔屿


8.2
柔佛王国的内争和新加坡的割让


8.3
海峡殖民地的成立与行政发展


8.4
海峡殖民地的经济发展


8.5
海峡殖民地多元社会的形成

第9单元
英国势力在马来亚的扩张


9.1
海峡殖民地与马来土邦的经济关系


9.2
英国介入马来土邦的内争



9.2.1
吡叻



9.2.2
雪兰莪



9.2.3
双溪芙蓉



9.2.4
彭亨


9.3
参政司制度的推行与马来民族的反抗



9.3.1
吡叻的巴丝沙叻事件



9.3.2
彭亨的抗英运动


9.4
马来联邦与马来属邦



9.4.1
马来联邦的成立



9.4.2
马来统治者对马来联邦的反应



9.4.3
马来属邦的形成



9.4.4
马来人民对马来属邦的反应


9.5
柔佛的近代化



9.5.1
天猛公达因 · 依布拉欣和港主制度



9.5.2
苏丹阿布巴卡与柔佛的近代化

 


 
第10单元
英人在砂劳越和沙巴的扩张


10.1
19世纪以前的汶莱王国


10.2
詹姆士  布洛克在砂劳越的活动


10.3
布洛克家族的统治


10.4
砂劳越人民的反应


10.5
华人在砂劳越的开发


10.6
英人在沙巴的扩张和经营


10.7
北婆人民的反应

第11单元
近代马来亚的经济社会与教育文化的发匿


11.1
锡矿业和树胶种植业的发展


11.2
城市的兴起与交通的建设


11.3
多元民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11.4
四大源流教育的发展


11.5
20世纪初的报章和文学

  



第三册

第1单元
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的形成


1.1
《大宪章》与国会的形成


1.2
清教徒革命


1.3
光荣革命


1.4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5
选举权的演进

第2单元
美国的独立与发展


2.1
英法在北美的殖民竞争


2.2
独立战争和美国的建立


2.3
美国疆土的扩张和南北战争


2.4
内战后美国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发展

第3单元
法国大革命与德、意的统一


3.1
启蒙运动与新思潮


3.2
法国大革命


3.3
拿破仑称霸欧洲


3.4
维也纳会议与保守势力的抬头


3.5
意大利的统一


3.6
德意志的统一

 
 
第4单元
俄国革命与苏联的崛起


4.1
17世纪至19世纪的俄国


4.2
十月革命的时代背景


4.3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4.4
苏联的发展

第5单元
日本从近代化走向现代


5.1
幕府政治与锁国政策


5.2
欧美势力的冲击与幕府政治的崩溃


5.3
明治维新及其发展


5.4
日本与两次世界大战


5.5
战后的日本及其现代化



5.5.1
战后的改革



5.5.2
政治独立与经济复苏



5.5.3
现代化的经济大国



5.5.4
对外关系与国际地位

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演变


6.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6.2
民国初年的政局


6.3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4
北伐与统一


6.5
日本的侵略与中国抗战胜利


6.6
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7
近40年来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6.7.1
内政的发展



6.7.2
外交政策的发展


6.8
近40年来台湾的建设与成就


6.9
台湾海峡两岸的展望

第7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世界局势


7.1
帝国主义的兴起


7.2
第一次世界大战


7.3
巴黎和会与国际联盟


7.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7.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影响


7.6
联合国的成立


7.7
东西集团的对立与冷战


7.8
世界格局的转变



7.8.1
第三世界的崛起



7.8.2
欧美的区域合作

 
 
第8单元
南亚、东亚南各国的自治与独立


8.1
印度的独立


8.2
菲律宾的独立


8.3
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8.4
泰国的维新自强


8.5
缅甸的独立


8.6
印支三邦的独立

第9单元
马来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华印族的政治活动


9.1
马来民族的政治觉醒



9.1.1
外在因素



9.1.2
内在因素


9.2
战前马来民族主义的发展


9.3
砂劳越和沙巴的马来团体活动


9.4
华族的政治意识与活动



9.4.1
中国国民党的发展



9.4.2
马共的成立



9.4.3
华人社会的抗日救亡运动



9.4.4
海峡侨生的政治倾向


9.5
印族的政治活动

第10单元
从日治时期到马来西亚的成立


10.1
日本占领时期的新马、沙巴和砂劳越



10.1.1
日本的军政统治



10.1.2
日本对各民族的统治政策



10.1.3
日治期间的反抗运动



10.1.4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


10.2
马来亚联邦的倡立与各民族的反应



10.2.1
“马来亚联合邦”计划的提出



10.2.2
各族人民的反应


10.3
“马来亚联合邦”协定及其反响


10.4
马来亚联合邦成立后的政局


10.5
紧急状态的宣布


10.6
马来亚联合邦的独立


10.7
马来西亚的成立



10.7.1
战后新加坡、沙巴和砂劳越的宪制发展



10.7.2
马来西亚概念的提出



10.7.3
马来西亚成立的经过


10.8
国家独立自主的象征

第11单元
当代马来西亚的经济、教育和文化


11.1
当代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11.1.1
独立前的经济概况及经济发展政策



11.1.2
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政策(1956-1970)



11.1.3
第二阶段的经济发展政策——新经济政策(1971-1990)


11.2
当代马来西亚的教育发展



11.2.1
二次大战后至独立前的教育概况



11.2.2
马来亚联合邦的教育政策



11.2.3
马来西亚成立以后的教育发展


11.3
当代马来西亚的文化发展



11.3.1
推广国语的使用和塑造国家文化



11.3.2
全国华团文化大会和全国华团文化节

 

 
 
第12单元
马来西亚的国际关系


12.1
独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12.1.1
与共和联邦的关系



12.1.2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12.1.3
促进区域合作


12.2
70年代至80年代的外交政策



12.2.1
东南亚国家合作机构



12.2.2
与伊斯兰国家的联系



12.2.3
马中建交


12.3
马哈迪时代的外交政策



12.3.1
向东学习



12.3.2
南南合作



12.3.3
参与其他国际组织

第13单元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大势


13.1
科学技术的发展



13.1.1
近代科学的形成



13.1.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3.2
世界大势



13.2.1
资讯时代



13.2.2
开拓太空的新天地



13.2.3
世界人口激增



13.2.4
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13.2.5
联合国任重道远



13.2.6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崛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