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杨甘霖:高中历史探究活
杨甘霖:高中历史探究课
最新热门    
 
杨甘霖:新课程中教材的合理利用

时间:2009-10-18 17:20:37  来源:杨甘霖
 


用好历史教材     提高教学成绩
——浅谈新课程教学中教材的合理利用

淮安市吴承恩中学

杨甘霖 

 

教材就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已农村中学的教师利用好历史教材实在就是提高教学成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用好教材必要性


(一)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必须用好新教材


2005年9月我市开始在新一级高一全面启用新教材。我市选用的历史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历史教学用书。新版本的人教版教科书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相比,总体结构上呈现出三大特点:


1、教材的体系打破了原来通史的形式,由单元呈现知识改变为专题呈现知识。在新课标中,历史是“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它分为九个学习模块,其中必修模块安排三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主要描述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历史II》主要描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历史III》主要描述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必修模块的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共有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选修模块有六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独立模块构成。


2、具有鲜明的新的时代特色。新教材在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编写特点、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上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有了明显的区别,从总体上显示出观点新、材料新、结构新、内容新、要求高的特点。


3、新教材每一节编排的都呈现出一种活力和激情,宽松和紧张,合作和探究的氛围。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三部分构成起引、正文、探究学习总结。2、起引点出本科的核心问题,并给出探究的主要问题和本节要掌握的主要历史概念。3、正文中穿插三个专项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4、探究学习总结由两大部分构成,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学习延伸是每一节中最精华的部分,每一节的要求不同,大致由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争鸣构成。


可以说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一切: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观念,新的探索,新的实践,如何合理的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是我们在新一轮课改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核心的问题。


(2)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决定了可以利用的只能是教材和教参


新课程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对于我们苏北农村学校而言,学校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我们的教学还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讲台一本书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的和用好的就只能是教材。


(3)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决定了必须用好教材


现在的农村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历史地理等所谓的副科都不开。进入高中以后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和水平是零星的或者就是零基础的。在教学中讲的太多,材料利用太多,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好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怎样用好教材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人教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但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特色。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后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中国再世界然后中国溶入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大致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等内容,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教学内容整体思考,将模块内容作有机的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农村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不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必修2),就无法理解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必然性(必修1);不了解20世纪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必修1、2),也就无法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必修3);等等。为此,笔者认为: 

 


   

首先,教学中要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为高中学生进行必要的“补课”,特别要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讲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中国朝代更替,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应该给学生补补课。再比如讲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建议老师们讲讲中国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以及新旧民主革命的简单区别;必修1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曲折的含义,建议老师们补充一些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又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所以,我认为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就是有关知识的衔接和历史兴趣的衔接以及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培养。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己的经验做好这件事。
   

其次,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比如,可将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秦始皇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再比如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必修二中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
   

3、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尽管人教版教材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一样,它也存在难度大,容量大,有些地方文字表述生硬的现象。对于这些老师难教,难处理,学生难阅读、难理解的地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把握课标理清知识联系,把握教材结构体系及知识之间关系。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使教学准备工作胸有成竹,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材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范围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生动、活泼,入情合理,切实可行,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第三、必须充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教材被誉为教材群之“母港”,是教材系统中最为主要的“教材”,对于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苏北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如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教材涉及的内容都非常全面,而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故教师围绕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的重点应放在提炼“有利于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作用的史实”,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突出时代背景)、《天朝田亩制度》(新水平)和《资政篇新》(新特点)、抗击外国侵略军(新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局限性的史实。”如太平天国毁坏偶像和非儒删书、天京变乱等。
    

第四、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其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第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影响教材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的教材,它的体系设计必然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实际教材编写中,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44120/archives/2008/715432.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