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历史教材 提高教学成绩
——浅谈新课程教学中教材的合理利用
淮安市吴承恩中学
杨甘霖
教材就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已农村中学的教师利用好历史教材实在就是提高教学成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用好教材必要性
(一)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必须用好新教材
2005年9月我市开始在新一级高一全面启用新教材。我市选用的历史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历史教学用书。新版本的人教版教科书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相比,总体结构上呈现出三大特点:
1、教材的体系打破了原来通史的形式,由单元呈现知识改变为专题呈现知识。在新课标中,历史是“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它分为九个学习模块,其中必修模块安排三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主要描述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历史II》主要描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历史III》主要描述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必修模块的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共有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选修模块有六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独立模块构成。
2、具有鲜明的新的时代特色。新教材在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编写特点、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上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有了明显的区别,从总体上显示出观点新、材料新、结构新、内容新、要求高的特点。
3、新教材每一节编排的都呈现出一种活力和激情,宽松和紧张,合作和探究的氛围。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三部分构成起引、正文、探究学习总结。2、起引点出本科的核心问题,并给出探究的主要问题和本节要掌握的主要历史概念。3、正文中穿插三个专项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4、探究学习总结由两大部分构成,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学习延伸是每一节中最精华的部分,每一节的要求不同,大致由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争鸣构成。
可以说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一切: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观念,新的探索,新的实践,如何合理的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是我们在新一轮课改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核心的问题。
(2)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决定了可以利用的只能是教材和教参
新课程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对于我们苏北农村学校而言,学校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我们的教学还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讲台一本书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的和用好的就只能是教材。
(3)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决定了必须用好教材
现在的农村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历史地理等所谓的副科都不开。进入高中以后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和水平是零星的或者就是零基础的。在教学中讲的太多,材料利用太多,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好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怎样用好教材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人教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但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特色。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后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中国再世界然后中国溶入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大致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等内容,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教学内容整体思考,将模块内容作有机的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农村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不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必修2),就无法理解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必然性(必修1);不了解20世纪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必修1、2),也就无法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必修3);等等。为此,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