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社李卿老师在天津培训稿 6

时间:2009-10-18 17:21:14  来源:李卿
 

 

 

20077月人教社历史编辑李卿在天津培训稿

 

 

来源:江苏历史教研网   更新时间:2007-7-28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大门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受尽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凌辱和压迫,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资本家的欺压和剥削。但是,外国的大炮也惊醒了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从西方资本主义的洋枪洋炮声中思考着,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总是打不过洋人,总是受外国人的欺压。他们开始探索救亡之道,如何自强的路。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求,终于找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学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过程。实际上,这一单元的内容也是我们传统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们也相对熟悉。在教学中,能够清晰把握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线索、前因后果以及历史影响即可。具体到各课: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本课从时间上说,上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起下至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前后止。从内容上说:主要讲“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三个目。

    “开眼看世界”这目,主要讲三点。第一,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第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所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第三,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魏源的思想并未来得及实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目主要讲曾国藩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中学为体”是要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方面的一些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救日益衰败中的清王朝。洋务派把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思想”这目主要介绍了四点:第一,产生“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未充分发展起来,早期的维新思想也未发展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所以也更不可能付诸行动。第二,讲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变法思想。第三,维新变法的失败。这说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在中国行不通,“君主立宪”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第四,维新变法的意义。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有两点。其一,是它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其二,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改革教育,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本课是由课标中第2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和第3点“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两点整合而成。本课列为“《新青年》的诞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三个目。主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些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不再多解释。

    学习本单元内容,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与那时世界形势联系,那时西方一些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早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俄国到20世纪初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方面,这些国家民主、自由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马克思主义已在广泛传播。第二,要与国内的政治、经济相联系。要与本套教科书第①②册中相关课文的内容相联系,才有利于对本课文的理解。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本单元是依据《课程标准》所列的四个学习要点编写的: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课程标准》所列四个学习要点都是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并还在产生着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

    本单元的主题也很鲜明,即专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围绕这一中心,编者将课标中规定的知识点第3和第4点合并,编写了3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这3课按时间顺序,前后相续,构成一个内在联系很强的整体。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引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毛泽东思想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创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本课从思想史的角度,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为重点,完整展现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脉络。

    “第17课毛泽东思想”。本课通过毛泽东思想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概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主要讲述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本单元需要说明的问题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严格来说,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思想政治课上要学习知识,是搞中共党史的专家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这么思想深刻的、理论艰深的问题让高中生来搞清楚它的主要内容,尽管《课程标准》对学习本单元的要求只是“了解”、“认识”的层面,但对于只有十几岁的高中生来说,学习这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建议,第一,教师教授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都应放在历史课的角度,从历史的发展上来认识这些理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了解它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内涵,能够认识到这些思想理论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了。教师不要倾注太多的精力将每个思想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展开,而更多的是这种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叙述。当然,我们教材在编写时也是贯彻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第二,在备课时,参照下思想政治教材,如果在政治课已经学过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少讲,点到为止。第三,本单元与历史必修2、3的联系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模块链接〉的提示参考讲述,或者参照现行高中近现代史的教材对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课程标准》所列的三个学习要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单元依据上述要点编写了三课,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共和国建立半个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各领域的主要成就,扼要介绍了党和政府有关的方针政策。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共有三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些内容也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本课选取的知识点应该是代表了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教师不必再扩充更多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科技成就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本课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中心,编写了三目:“‘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阐明了“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双百”方针的科学内涵以及贯彻“双百”方针的硕果和经验教训。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本课共三目:“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创建,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的曲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面临的新挑战,全面展现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国现代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跟我们现实的生活息息相关,难度并不大。建议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第一,要多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起来。第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关系极为密切,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紧密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本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对课标中第3和第4点整合,共设置三课:“文学的繁荣”、“美术的辉煌”、“音乐与影视艺术”,分别介绍了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以及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本单元介绍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有的内容,教师们相对比较熟悉。就本单元而言,教师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本单元内容介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主要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该注意和其他单元、其他模块甚至是其他学科作一些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特别是要联系本模块的其他单元学习,例如,联系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的戏曲艺术和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中的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中国和外国特别是西方的文学艺术作一些横向比较,了解各自发展的不同轨迹及其特征。再如,联系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进一步理清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

    第二, 强调了解文学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历史的影响。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时,要联系同时代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同时,本单元的内容相对比较繁杂,流派多、人物多、作品多,学生识记比较困难,这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通过分析历史,掌握其中的规律,加深了解课文的内容。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有必要使学生了解19世纪以来的两个世纪里,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它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而这些影响实际上无论是对文学、音乐,还是对美术都是一致的。我们知道,近代以来,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欧洲近代史的影响非常巨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文学艺术家们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的古典美为荣。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崇尚理性,提倡人们自己思考,应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高潮,奠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18世纪下半期,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更是把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推向极致。因此,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就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了所谓古典主义的文学艺术,这些文学艺术家强调理性,喜欢选择严峻重大的题材,往往在古代历史和现实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寻找创作题材。但是,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失败以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了失望,开始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来寄托自己的精神需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于是形成了成为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流派。19世纪中叶前后,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尖锐,要求表现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流派兴起。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尤其是东欧,因此,俄罗斯等东欧国家艺术家中,民族主义情绪表现强烈,出现了音乐领域的民族乐派。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发展迅速,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对文化艺术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美术领域的印象画派,他们对当时科学家们在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很感兴趣,开始关注光和色彩的变化对绘画的影响。20世纪以后,世界上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也带来了人们思想的混乱,人们带着对传统反叛的态度,开始探索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来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于是在文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出现了现代主义流派。就表现形式而言,无论是现代主义的文学、美术,还是现代主义的音乐,都呈现一种反叛的态势,不愿意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家都强调集中表现自我,他们的作品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

    第三,注意加强对重要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教师最好指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语文、美术或音乐课中有没有本单元学到的内容,同时,加强对教科书中提到的主要作品的欣赏,在欣赏这些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的同时,特别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欣赏这些作品所包含的历史因素,比如,这件作品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流派特征等等。例如,就现代主义流派来说,通过了解作品《等待戈多》,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特别是美术作品,教材中对多幅选用的名画都加了注释,这些注释对于帮助学生多角度欣赏这些美术作品应该是有益的,但是,教师需要要求学生结合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欣赏,才更符合历史课的要求。

    第四,了解科技进步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电影电视是出现和空前发展的科学技术长足进步的产物,文明的繁荣反过来对人类的社会的文化繁荣,思想传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