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刘向荣:对“启发式教学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
杜苇:与刘向荣老师谈爱
刘向荣:历史教学中的“
刘向荣:我教学生记忆—
刘向荣:一节“探究式教
刘向荣:历史教学中的“
刘向荣:闲谈“什么是有
刘向荣:历史教学师生互
周佳荣:《教育杂志》与
最新热门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以人教版第11课《北伐战争》一课为例

时间:2009-10-18 17:53:56  来源:刘向荣
 

          如何开发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

                 --以人教版第11课《北伐战争》一课为例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中学) 来源:刘向荣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989/archives/2006/140657.shtml
 
    新课改提倡在教师和课程建设的关系上,强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但无疑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不再是权威了,教材仅是个例子,历史教师在把握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大胆开发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有效地开发这种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有利于挖掘教材蕴涵的隐性知识,揭示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而达到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的能力。
    如何开发作为历史教材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适当地延伸一下教材的相关内容。下面试以今天上午第五节课笔者上的八年级上第11课《北伐战争》中的一些内容为例做简单说明。
 
一、在导课中开发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
 
   《北伐战争》这一课内容紧接着前一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内容,这一课内容,由于教材在编写时省略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对学生来说,始终是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这种难理解首先表现在教学的导入上,教材开头正文直接叙述的就是黄埔军校的建立,如直接了当地讲黄埔军校,肯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仅会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在前一课和后一课之间架设联系的“桥梁”,而且还会使学生搞不清楚黄埔军校产生的时代背景,事情的来龙去脉。为此,我采用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的联系法,启发诱导学生,尽可能地使过渡“水到渠成”。具体如下:
   师: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大家想想,在五四运动中,哪一个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对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生:工人阶级。
   师:此时,什么思想也得到进一步传播?
   生:马克思主义思想。
   师:传播这些思想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生:陈独秀、李大钊。
   师:对,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还于1920年在上海和北京先后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正是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了。中共“一大”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谁能用两个成语加以概括?
   生1:是中国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生2: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师:概括的很好。如何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生:思考并讨论。
   师:(启发学生思考)“开天辟地”意味着以前有没有类似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共这样一个政党?
   生:没有。
   师:难道中国同盟会不是这样的政党吗?
   生:那是孙中山领导的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师:对,领导工人阶级的政党只有中共“一大”召开以后才出现,所以叫“开天辟地”。
   师:那“焕然一新”又如何理解?
   生:思考并讨论。
   师:(启发学生)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一系列事件,有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生:没有。
   师:是这样吗?你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可是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而且还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啊,怎么就会没有改变?
   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师:原来如此。不过,难道孙中山甘愿将自己辛苦奋斗的事业让袁世凯窃取吗?他抵抗了吗?
   生:不甘愿,孙中山也抵抗了。
   师:有哪些抵抗活动?
   生:思考。
   师:其实,孙中山最初是在内外势力的压力下,被迫交出政权的。随着袁世凯的称帝复辟,孙中山看到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狼子野心,于是,他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等一系列重要斗争。不过,这些斗争最终结果怎么样?
   生:(根据所看课外书,回答出)他领导的这些斗争都最终失败了。
   师:孙中山是一个很有号召力的领导人物,他领导的这些斗争为什么会失败?
   众生:思考。
   师:(大家可以从他曾经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状况和依靠的北洋军阀及其军队来考虑。)
   生1:他领导同盟会在变成国民党后不团结。
   生2:北洋军阀是代表封建势力的,他们不可能帮助真心帮助孙中山的。
   生3:还有他们的军队也不听孙中山的话。
   师:这三位学生讲的都很有道理。的确,孙中山在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后,也终于认识到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一支真正革命的军队,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此,他着手改组国民党,着手建立真正的革命军队。他怎样改组国民党的?
   生1:1924年,他领导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国民党党章。
   生2: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师: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入国民党?
   众生:思考。
   师:大家想一想,中共“一大”有多少代表参加?代表当时全国多少党员?
   生:13个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
   师:这说明中共刚成立的时候力量强大不强大?
   生:不强大。
   师:不强大,也是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力量还很弱小,要实现在“二大”上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就必须怎么办?
   生:找一个有力量的靠山。
   师:对,除次之外,孙中山一直领导的革命斗争也给中共以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在“三大”上作出了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就这样,在国民党“一大”上,双方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师:当时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生:攻打北京的北洋军阀。
   师:靠什么打呀?
   生:军队。
   师:就这样,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创办了一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学校。大家看看书,这所学校成立的时间、地点、名称、领导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生:(看书并回答,答略)
   师:(学生对蒋介石的出现可能与心目中的原来印象有冲突,教师可简单向交代学生蒋早年的革命活动)

 

 


 
二、在教材重、难点地方开发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
 
    本节课的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重、难点虽然在语言的表述上和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由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有条件的,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则又寓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进程,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四面出击,面面俱到,就哪一问题也不能深入,变得浅尝辄止。毛说过:打仗时,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此理嫁接到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也适用,教学设计目标定位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问题为中心,而且是紧扣有思维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而展开,在分析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贯彻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润物细无声”之中。

    基于此,我认为可以将这两个问题整合为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在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的时候,将胜利进军的历史史实贯穿于其中。如何突破这一核心问题?教材的叙述不仅很简略,而且也没有专门介绍胜利进军的原因,怎么办?我的想法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蕴涵的隐藏知识,揭示历史知识的多种联系。为此,我采取的手段和做法是:先采用录像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然后就此问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讨论组,组织各组学生广泛共同讨论,最后再由学生代表根据讨论的过程对核心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开发这种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师生角色、学生主体、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
   师:(放相关《北伐战争》的记录片)
   生:(集体观看)
   师: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再看看书,先回答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北伐的目的和主要对象分别是什么?北伐正式开始于什么时候?当时北伐军的总司令是谁?北伐中的主要战役有哪些?北伐的结果怎样?
   生1: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生2: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方和张作霖。
   生3:北伐正式开始于1926年7月。
   生4:北伐军的总司令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
   生5:主要战役主要有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
   生6:结果是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
   生7:结果还有1927年国民政府也从广州迁到武汉,之后,北伐军乘胜追击,继续向北攻打北方的张作霖军队。
   师:这些问题大家答的都很对。不过这些问题都是书上的,很简单。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书本上没有的一个问题。
   师:提出问题:当时的三个军阀占有的地盘大,军队数量也多,而且控制着当时实际上的中国政府——北京政府,而广东国民政府地盘则很小,仅仅居于两广和湘南,兵力也有限,正规军最初只有10万人左右,可结果却是北伐军不到半年,就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扫荡了大江南北的军阀势力,北伐军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何在?
   生:(每个大组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师:已经几分种了,各组讨论的可能也差不多了,下面我们请各组的几位代表来说说,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第一组代表1:北伐军官兵作战很勇敢是北伐战争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
   师:讲的很好,北伐要想胜利首先是与北伐军将士们的勇敢作战是分不开的,也正是他们的欲血奋战,才使北伐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北伐军将士怎么个勇敢作战,我们请这个小组的成员举例说明一下?
   代表2: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战很勇敢就是一个例子。
   师:例子举的很好。那么你们小组再说说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什么很厉害呀?
师:提醒学生回忆刚放的录像和阅读书上的小字部分。
   代表3:我看书中提到他们中有很多共产党员,其中独立团一营的营长共产党员曹渊在攻打武昌城时,就身先士足。
   师:看来叶挺领导的这支部队厉害,原因就在于这支部队中的共产党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起了什么作用?
   代表4:先锋模范作用。
   师:第一小组的代表和成员讲的很好。除了第一讨论组提到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我们再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来讲讲。
   第二组代表1:我觉的还有就是既然前面讲到了国共合作,那么这次北伐战争能取得胜利也就与国共两党团结,齐心协力有很大关系。
   师:俗语说:“团结就是力量”。国共两党不仅在此时进行着合作,共同打击北洋军阀,赢得了北伐的重要胜利,而且后来还进行过第二次合作,什么时候?
   代表2:抗日战争时期。
   师:对,由此可见,中国国内主要政党的团结合作是北伐以及以后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今天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统一,还离不开海峡两岸的国共合作,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沉浮,今天国共双方又有合作的意向了,这种意向体现在去年的什么事件?
   代表3:我知道,是去年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师:这个同学历史知识真丰富,的确,连战的到来说明了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国共似乎在进行第三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出了基础。同样,今天国共双方捐弃前嫌,再此对话,必将对密切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师:扯远了,我们赶快回到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刚才的两个小组已经讲了二点原因了,想想看,还有哪些原因?
   第三组代表1:从刚才的录像中,我觉得还有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师:举例说说看,工农群众是怎样支持的?
   代表2:农民不仅帮北伐军运输物资,而且还拿起锄头直接参加斗争。
   代表3:还有就是上海的工人为迎接北伐军,举行了罢工和武装起义等。
   师:这两个代表刚才看录像很仔细。的确,从录像中我们看到广大的工农群众是积极支持北伐军军事斗争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可能大家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记得对于淮海战役的胜利,我们的开国元帅陈毅曾经讲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可见,历史上一些重要战役能不能取得胜利,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学习的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胜利,同样与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当时各地农民的支持大家都知道,当时工人具体是怎样支持北伐的?
    代表4:录像上提到上海工人阶级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师:前两次结果怎么样?
    代表5:准备不充分,失败了。
    师:第三次在谁的领导下,结果又怎样?
    代表6: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攻打下了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
    师:这几位代表讲的都很好。那你们再想一想,当时的工农在内人民群众为什么不支持北洋军阀而支持北伐军将士?
    代表7:北洋军阀压迫剥削工农,人民就不支持他们。
    师:北洋军阀代表谁的利益?
    代表8:代表大地主的利益。
    师:当时的北伐军又代表谁的利益?
    代表9:代表工农的利益。
    师:北洋军阀为什么不能代表工农的利益?
    代表10:北洋军阀原来的主人袁世凯就是清朝后期封建统治的大臣,就是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死后,他手下人还是一样。
    师:为什么北伐军就代表工农的利益?
    代表11:北伐军是国共合作之后的军队,从录像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广东时期,进行的两次东征,目标就已指向了军阀。
    师:你能从国共合作的角度讲,说明你很善于思考问题。那你能接着说说为什么当时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是为工农利益的?
    代表11:录像中提到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
师:发表的宣言还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什么主张?、
    代表11: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师:正是因为如此,代表国民政府北伐的北伐军才代表的是工农群众的利益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北伐的过程中,广大的工农群众才积极支援北伐军。
   师: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大家再想一想,当时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哪些?
第四组代表1: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觉得他们没有说到北伐军采取的作战方针也很正确。
   师:有道理,说说看北伐军当时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
   代表2:先打离广东国民政府比较近的军阀,然后再打离的远的军阀。
   代表3:北伐军是集中优势兵力,先打湖南、湖北的吴佩孚,然后再集中力量消灭孙传芳的军队,最后再打张作霖。
   代表4:还有北伐军互相配合的也很好。
   师:讲的有新意,北伐军怎样配合的?
   代表4:在消灭湖南、湖北的吴佩孚主力后,北伐军掉头东进和在江西的另一支北伐军南北夹击,使孙传芳腹背受敌。
   师:你们小组对北伐采取的作战方针也讲的很好。的确,军事斗争的策略很重要,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北伐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师:已经四点原因了,现在我们不分组了,大家一起再想一想刚才放的录像,除了我们已经讲到这些与北伐胜利进军有关的原因外,录像中还提到了一点,是什么?
生:思考。
   师:提醒一下,在当时的北方有一支什么力量与北伐军遥相呼应?
   生:北方是冯玉祥率领的国民革命联军与北伐军遥相呼应。
   师:对,从刚才的录像中,我们看到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后,率领自己的部队在归绥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军,他接受李大钊“固甘连陕,联晋图豫”的建议,在迅速控制了西北后,东出潼关,南下郑州,与北伐军胜利会师,对北伐的胜利也起了积极的策应作用。
   师:刚才的讨论,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为了使大家对刚才讨论的结果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归纳总结以下,谁的概括能力强?
   生: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国民党和共产党齐心协力;广大北伐军将士欲血奋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冯玉祥从北方策应。

 
 
三、在教材非重点地方开发作为课程资源的教材
 
    开发教材的课程资源除了教材的重点外,其实,教材非重点地方的历史知识同样不可忽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地适当开发这种教材的非重点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体到本课:北伐战争虽然是本课的重点,但北伐最终因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而失败了,北伐军一路上所向披靡,而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却失败了,其原因究竟何在?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政局如何?对于这三个问题,教材介绍的很不够,为此就需要教师适当开发这种课程资源,以便使学生透过历史的表象,更深层地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师:就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扫荡北洋军阀的残余力量时,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内讧”,也即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请大家看书,找出是谁和谁叛变革命的?
    生1:蒋介石。
    生2:还有汪精卫。
    师:蒋介石是如何叛变革命的?
    生:(看小字部分得出)他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师:(书中没有,通过录象和教师讲解指出)汪精卫发动了“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人”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师:两次政变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最终结果怎么样?
    生:失败了。
    师:你认为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或着这样提问:为什么国民党镇压共产党的时候,共产党没有进行有效地反抗?)
    众生:(思考并讨论)
    师:(启发引导学生从敌我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多个角度来思考)
    生1:共产党不强大,没有军队,归国民党领导。
    生2:共产党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生3:共产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当时共产党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
    师:(归纳总结,在归纳时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进而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革命成败的关键。)
    师: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
    众生;思考并讨论。
    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部蒋、汪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虽然被打垮了,但又出现了以蒋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可以从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多个政权进一步表现出来,中国大地上存在着哪几个政权呢?
    众生:思考并回答。
    师:(启发引导得出)蒋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对抗的政权,即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中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政府被推翻),蒋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
   生:(看书得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师:既然如此,想想看,它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师:对,他们继续依仗帝国主义的支持,狗仗人势地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这种情况,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要怎么办?
   生:反抗。
   师:怎么反抗?
   生:用军队。
   师:对,也就是要通过建立军队,发动武装起义来反抗。中共发动了哪些起义?这些起义的结果如何?对中国革命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节课我们再学这些知识。
   
    设计反思:新课改在课程资源上与以往最大不同就是不再把教材看成是权威和唯一的课程资源。新教材不是权威,它只是例子,教师不仅仅是要用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用教材教,如何更好地用教材教?这取决于教师。新课改在课程问题上对教师的角色改变了以往教师仅是国家课程执行者的这种单一角色,强调教师不仅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为此,教师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地开发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只有恰当地开发这种资源,才能将干巴巴的历史教材“活化”,揭示掩藏于教材表面文字下面的历史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1、之所以选择这一课作为教学设计的原因是因为本节课不仅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因为本课内容“干瘪”,多数人认为设计不容易“出彩”,似乎还没有教师做更多方面的设计思考;2、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第二部分,教学时应该“浓墨重彩”地讲述第二部分,但为了从不同层次说明教师开发作为教材的课程资源,故而将导入和第三部分也做了详细设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