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刘向荣:对“启发式教学
杜苇:与刘向荣老师谈爱
刘向荣:历史教学中的“
刘向荣:我教学生记忆—
刘向荣:一节“探究式教
刘向荣:历史教学中的“
刘向荣:闲谈“什么是有
刘向荣:历史教学师生互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周佳荣:《教育杂志》与
最新热门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

时间:2009-10-18 17:54:53  来源:刘向荣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的探索

 

                     刘向荣   张汉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要求必须适当,过低的要求和过高的要求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高于学生的原有心理、智力与能力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能达到的要求,才是适当的要求。怎样使教育的要求适当呢?这就需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历史实际水平,可以分成学习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一、把握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水平,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历史课程体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科书的编写要)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学习心理水平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心理能力。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水平,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水平,需要研究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包括兴趣的程度及其成因、兴趣点及其成因等。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程度也就是他们历史学习兴趣的水平。历史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仅因学生个人的家庭、对学科的爱好程度而有所不同,而且还因学校、年级、班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点由于学生的性别、年龄层次及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的兴趣点也不同。初中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感性认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维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他们中大多数人追求的仍是历史的故事性,喜欢听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讨厌教师过多地分析。他们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形象化和生动性的历史知识上,对于抽象的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则没有多大兴趣。高中生则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辩证思维也有较大的发展。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希望老师在讲课中把基本的历史线索梳理清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他们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抽象和理论性的知识上,开始把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向到扩大知识面,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上。历史知识的类型是影响学生兴趣点的又一因素。历史知识按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一般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对于这些历史知识类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很感兴趣,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历史知识类型有不同的兴趣点。另外,学生的性别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点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男生对历史中政治、军事、外交等知识感兴趣,女生则对历史人物、包括吃穿在内的经济、文化知识感兴趣,而对政治、军事等知识不感兴趣。

    例如,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其背景和内容不仅理解困难,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与现在的开放政策混淆起来。对于这样的知识,教师如何使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都理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通过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于初中学生,我着重利用《时局图》,制作了配有声音的动画课件,增强形象性和直观性,促进他们深入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我则把“门户开放”政策放在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大背景下,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这个政策的实质和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把握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确定教学进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再构建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初中和小学的衔接、高中和初中的衔接。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确定教学进度。

    在设计教学进度时,应认真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了解哪些知识是学生以前历史课学过的,哪些知识是以前没有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是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学科学过的,哪些知识是其他学科没有学过的,哪些知识是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据此,了解新授课内容中哪些知识需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才易于理解,哪些知识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掌握,哪些知识需要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理解,哪些知识是学生易于混淆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进度时,对这些问题要心中有数。

    在设计课堂教学进度时,要认真分析和估计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过高估计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教学过程中讲的知识可能会太难,拓宽太多,进度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就不可能真正接受和消化吸收历史知识,就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反之,低估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所讲授的知识太简单,拓宽度有限,节奏太慢,学生误以为历史很简单,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不高。只有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水平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的进度与学生的历史实际知识水平保持一个恰当的“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对初高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对这部分知识知道的可能仅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已,初中的教学可着重说明“新大陆”是指哪一块大陆,它是由谁发现的,西印度群岛和印第安人的名称是怎么来的,除了新大陆以外当时还开辟了哪些新航路等,再简要分析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就可以了。对于高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有哪些新航路,更重要的是应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哥伦布等问题。

 

 

    三、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确定教学深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思维状况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在初中生的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撑。高中生的抽象思维有较强理论性,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与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基于中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的编写“要区别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注意各个学段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能力。”这本是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着指导意义。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思维水平,恰到好处地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对教师而言,对教材钻研得越深越透越好。但是,在传授教材内容时,其深浅程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生的可接受度和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为标尺。若不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课堂教学的内容太难、太深,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听不懂,不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的低下。反之,历史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浅显,同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有适当难度、跨度和坡度的问题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坚持欲深先浅、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紧扣重点教学内容,层层设置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高度”,再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问题的发生过程,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此,教师要研究学生、认识学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对历史教学的需求,注重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应先让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和帮助他们“铺路搭桥”,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在感性经验的支持下不断地升华。对于高中学生,则要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来做:“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例如,教材中“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我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了有层次、有深度的系列问题:中世纪初西欧的社会状况和生产状况怎么样?14-15世纪,西欧国家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进步?在学生回答14、15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取得进步的原因后,我进一步指出:“在社会分工扩大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则导致了国内外市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交通便利、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中海区域、尼德兰北部以及莱茵河畔等地先后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时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刘向荣,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  210024)

(张汉林,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  100034)

 

2004年12月发表于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杭州《教学月刊》(中学版)杂志上;2005年5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复印杂志《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第5期全文转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