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社李卿老师在天津培训稿 5

时间:2009-10-18 17:21:14  来源:李卿
 

 

20077月人教社历史编辑李卿在天津培训稿

 

 

来源:江苏历史教研网   更新时间:2007-7-28

 

    本单元通过3课内容,概述了西方思想发展的简史,重点突出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学习本单元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单元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比较传统的内容,教学时容易回到旧的教学轨迹中去。在教学中,要注意,本单元的所有内容都围绕着本专题的主题展开,因此,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也只能围绕本专题展开,如文艺复兴,关于它的扩展的许多内容都没有在本专题中提到,本课需要关注的只是,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再如宗教改革,本专题需要关注的是宗教改革受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只以路德改革为例,说明宗教改革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其他的内容就不再提及。

 

    2、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并不反对宗教,他们只是主张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享受,倡导理性和科学,表现形式上,他们也没有过多地直接对宗教和教会进行抨击,他们只是更多地展现人性的需求;文艺复兴直接促进了宗教改革,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已经不满意仅仅改善生存环境,他们要求取得统治地位,于是他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开始进行更加猛烈的抨击,开始为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并着手设计自己的统治模式,于是,启蒙运动兴起。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更加强调理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反对专制和愚昧。

 

    4、注意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任何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康德对启蒙运动的总结:他的主要成就是哲学,但是教材则只讲他与启蒙思想的关系;他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如主张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必要条件,法律应该保护个人的权利等。但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不同,他的思想有所中庸。因为在康德的年代,资产阶级已经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已经被打破,因此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他的学说也更符合当时资产阶级的要求。

 

    5、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建议适当同本模块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作一些比较联系,使学生对中外思想的发展轨迹的不同有一些了解。通过对儒家倡导的“仁”等思想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无不关心人及人的社会,只是,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的不同,和西方思想家们特别强调个体的人不同的是中国的思想家们可能更加强调“社会”的人。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标准》中“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包含了以下四个学习要点:①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②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③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④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色。

    经过整合,第2和4合并,本单元的教科书设置编写为三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讲的是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从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上看,“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时间上理应包括至少170万年,空间上理应涵盖960万平方千米国土,主体上理应反映56个民族的智慧,部门上理应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农业、医疗、物理、化学、机械、航海、纺织、建筑等;然而呈现方式却是“概述”。这就产生一个矛盾,那就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简明扼要的呈现方式的矛盾。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我们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采用了以点带面,运用典型事例说明古代中国科技辉煌成就的概述方法。选点时,我们把握了这样几个标准:

    第一,知识点必须是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

    第二,对后世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古代中国科技成果;

    第三,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教育对象的古代中国科技成果;

    第四,知识点必须照顾到面;

    第五,尽可能避免与初中教材内容重复。

  根据上述的五条标准,我们确定了“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和珠算”、“《石氏星表》和浑仪”、“《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五目,选定现在课文上的这些知识点。希望使用本教材时,能在两课时的时间里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在写每个知识点时,我们除了努力体现上述五条标准外,还努力渗透世界意识,关注这些知识点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所谓“渗透世界意识”,就是说要把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实事求是,保持科学、冷静的态度。教材时常忽略的。例如,在分别介绍四大发明以后,教科书用了相当的篇幅讲述它的世界影响:“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谓“关注与农业文明的关系”,是因为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科技发明,都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反过来又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服务。像《九章算术》、石氏星表、浑仪、《授时历》、四大农书,以至于中医中药,无一不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在谈到天文学的发展时,教材做了如下的铺垫:“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通过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又如,在“《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一目的开头作了这样的描述:“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历来备受重视,成果丰硕。”其实,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发展,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值得关注。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设置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三个子目,安排1课时进行讲授。

    “从《诗经》到唐诗”一目,讲述了西周至唐朝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的主要成就。先讲文学的起源,指出它起源于劳动生活,由劳动生活产生出原始歌谣,再由原始歌谣发展出独立的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关于楚辞,除介绍楚辞的来历、含义外,教材着重介绍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渲染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诗经》一样,是本课的重点。

    关于唐诗,课文首先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对唐诗进行整体的概括性的介绍,指出唐诗创作的繁荣,是建立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不仅诗歌体裁完备,作品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巧高超,风格流派繁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接着分别介绍了著名诗人的代表作。

    “宋词和元曲”一目,讲述宋元的文学。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本教材将元杂剧放到下一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中去讲,本目只讲散曲。散曲兴起于宋代,原是一种民间的诗歌形式,它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因此也更加生动活泼。到了元代,散曲的创作走向繁荣。课文着重提到了关汉卿、马致远。

    最后一目“明清小说”,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课文首先简要地回溯了中国小说的发展过程。它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发展为传奇。到宋代,随着瓦子的兴起,说话艺术蓬勃发展,涌现了许多话本。话本采用接近口语的白话进行创作,有的篇幅较短,有的较长。内容分为小说话本与讲史话本两大类。小说类话本主要反映城市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比起唐代主要描写士大夫生活的文言传奇来,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描叙事物更加生动,生活气息也更浓。宋代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接着,再讲解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小说的繁荣阶段,是当时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领域。明清小说,无论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在众多的长篇小说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包含了本专题的第②和第④两个学习要点,是要给学生有关中国汉字、书法、绘画和戏曲这四门学问的基础知识。前三门学问的基础知识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泉,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书法的“书”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作动词使用,它是书写之义;作为名词使用,它有书籍、书信之义以外,还有文字和书法的双重内涵。中国古时候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这里的“书”,可以说是指文字,那么,汉字的原始形态就是能够读出来的图画。这里的“书”,也可以说是指书法。那么,从运用笔墨的技巧看,书法和绘画两者相通之处甚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是一对孪生姊妹。她们以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我们紧紧抓住汉字、书法、绘画三者共有的本质特征——“传神”,依靠这个本质特征作为线索,将汉字、书法、绘画的基础知识贯穿起来。

    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汉字与书法艺术”,首先将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法艺术联系起来。关于汉字,课文先讲汉字的起源与形成,接着讲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的时间及字体演变的脉络,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关于书法艺术,课文主要选择、叙述了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一方面,中国书法的两大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魏晋以前,中国书法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是注重实用功能,较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魏晋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都已诞生,书法家刻意追求书法美。从此,中国书法开始进入自学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书法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第二方面,分别介绍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代表性书法家及其重要作品。课文配有一幅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祭姪文稿》插图,解说文字突出作品墨妙通神、情采动人的特点。后人评价《祭姬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关于《兰亭序》初中教科书讲得比较多了,所以就不再介绍了。草书在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具有最纯粹的审美价值,但是一般人读不懂。楷书是标准化的字体,实用价值最大,一般人都能看出好坏。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具有雅俗共赏的个性,经过讲述,学生可以读懂它、欣赏它。东晋以后,行书最活跃,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行书最普遍,因此我们以行书作典型来介绍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

 

 

    第二目“笔墨丹青中国画”,为了突出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介绍。

    课文首先介绍中国史前绘画艺术,重点提到了中国史前绘画的代表作《鹳鱼石斧图》。对战国秦汉绘画的介绍,重点不在具体的作品,而是在阐释中国画写意传神的特点,概述这些特点对魏晋以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的绘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全面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从此以后,中国绘画艺术初步脱离了朴质简略的阶段,进入精妙发展的时期。顾恺之、杨子华等大批著名画家,他们的作品到唐代已经被视为稀世珍宝。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积极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了众多民间绘画高手和文人绘画巨匠,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这些壁画出自民间绘画高手,其特色是题材广阔、场面宏大、色彩瑰丽、造型生动,带有外来文化风格,从而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社会氛围。

两宋时期,由于帝王喜好书画,所以宫廷画院非常活跃,画学兴起了。另外,民间过节日都喜爱粘贴悬挂图画,绘画创作成为商品。这样,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成为两宋时期绘画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可以用无与伦比来形容。

    元明清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文人画。课文对什么是“文人画”以及文人画的代表作进行了简略的介绍。

    第三目“京剧的出现”,其实不仅仅讲京剧的出现,它还讲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元杂剧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内容。

中国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歌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事乐舞戏谑的艺人,叫做优伶。到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城市居民娱乐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杂剧。宋杂剧是中国最初的戏曲,它由五个角色进行表演,内容以滑稽讽刺为主。元杂剧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一是元朝注意保护艺人,将领带兵出征,大多不杀艺人,俘虏之后组成戏班子,给他们表演;二是元朝在入主中原后长期停止科举考试,士子无法进入仕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流落民间。这样,一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在一起,吸取杂剧与其他戏曲的长处,融汇成一种新的戏曲——元杂剧,把中国古代的戏曲推向了成熟阶段。

    清代京剧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昆曲的兴起原得益于文人学士的参与,使之从通俗走向高雅。但文人学士往往过分强调高雅,只能为上层社会所欣赏,而逐渐远离下层民众。因此,在清代前期,昆曲尽管仍在流行,但观众日渐减少。相反,各种地方剧种尽管曲文不如昆曲高雅,但语言通俗易懂,而且音调优美,表演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极受下层群众的欢迎。这样,在乾隆年间,便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剧种争雄的局面。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自然也就成为各种剧种激烈竞争的场所。正是这种竞争,推动各种剧种互相融合,促使了京剧的形成。先是在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进京演出,风行一时。接着是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与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后来,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又吸收昆剧、秦腔和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形式,终于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后来称为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后来,京剧逐步从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最大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了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高度赞扬。

    本目末尾提到除京剧外,全国各地还有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为秦腔、川剧、越剧、粤剧和黄梅戏等。教师讲课时,还可讲点所在地区的地方剧种。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关于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标准》中规定的知识点如下: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编写时,我们对这5个要点进行整合。第1和4都属于物理学范畴,合为1课,第3和5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几个阶段,列为1课。这样本单元用3课时对这几个子专题进行了叙述。本单元突出了近代以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即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重大成就,以及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本课的编写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把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等主要内容放在一起进行讲授。

    本课首先以“经典力学”一目来讲述经典力学的奠基和发展。 首先介绍了伽利略的伟大贡献: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牛顿的伟大贡献是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其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统一理论中,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牛顿力学不仅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为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经典力学的注重实验和数学化特征,最终摆脱了欧洲古代中世纪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此后的两个目“相对论的创立”和“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中,关于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都搞清楚。 对于爱因斯坦,同学们需要了解的是,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是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开创者,他的相对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观和时空观,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和科学思维的革命。相对论不仅发展了牛顿力学,而且成为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这一课的内容是介绍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这一课共分三个目。第一目“教会的禁锢”以“创世”神话导入,讲述了基督教文化中的“神创说”对欧洲的巨大历史影响,旨在说明进化论产生的社会背景,为以后讲述达尔文的进化论做铺垫。课文接着介绍了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上帝造人说”这种神学说教成为不可怀疑的天经地义。对于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思想,特别是“神创说”,教师们可以适当展开一些,因为在必修课中有关欧洲中世纪的内容较少,初中课本的讲述也十分有限。另外,可以充分利用本目中的图片和学思之窗栏目,它们都说明了基督教对于人类起源的传统看法以及基督教会对科学研究的禁锢。

    第二目“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讲述了进化思想的由来及其主要内容。教材特别注意交代了生物学研究取得进展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加以补充。在达尔文之前,欧洲的生物学家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早期的欧洲人透视学和解剖学比较发达,后来生理学也随之发展起来。血液循环被发现,此后又发现了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课文在栏目中介绍了细胞学说的创立,在大字部分介绍了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对生物遗传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为进化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目“达尔文与进化论”,讲述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而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就是“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谈的是进化论产生的影响。它直接向基督教神学权威发出了挑战,其意义并不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且扩展到社会和经济思想领域。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近代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技术革命引起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是由课标的第3和5要点整合而成。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们相对较为熟悉,是我们传统的内容,讲述起来应该相对好操作些。只是课时大大压缩,把这些内容放到一课时开讲,这就需要教师围绕着本专题的核心内容集中讲授。

     第一目“蒸汽时代的到来”涉及蒸汽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瓦特在研究前人制造的蒸汽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不断改进,如何制成了联动式蒸汽机。这一目的关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它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第二目“电气革命的出现”简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其显著特点的, 世界从此跨入“电气时代”。 这一目紧扣课程标准,主要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为几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最直接的作用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第二点也十分重要,即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垄断组织形成;第三,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另外,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科学与生产紧密联系,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因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进程比较迅速。

    第三目“信息技术的发展”,讲述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它的高度发展促使信息化社会的诞生。课文讲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应当说,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它所造成的重要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大多是积极的。但是,互联网的确也带来很多切实的社会问题,显露了其弊端。这也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指出。

    讲授本单元时建议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作为历史教材,我们的着眼点是通过了解某些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们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历史观点。

     2讲清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比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史知识。 然而, 作为历史老师,讲述某一科学家的事迹或某一重大科技发明时宜粗不宜细。我们应把重点放在评述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并非教学重点,只要基本上交代清楚即可。为了便于授课,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先了解学生在物理课、生物课中对此已经学到了哪一程度。

    3始终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如何转变为生产力,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如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观念,这些新观念的社会和历史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4讲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时,可以利用我们身边的实例,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5在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时,可以增加一些有关科学家的事迹,让学生感悟他们历尽艰辛、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使同学们了解到个人想取得成功,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必须有刻苦的精神、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这也是文化史的教育功能之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