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张月峰:人教必修三课外
张月峰:人教必修三课外
陈其: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陈其: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陈梧桐:人教版历史必修
马执斌:人教版历史必修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一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二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三
最新热门    
 
余洋:人文化·人本化·生态化

时间:2009-10-18 17:21:30  来源:本站
 

 

人文化·人本化·生态化


——谈历史新教材配套地图册折射的理念创新
 


  
作者:余洋(广东省汕头市实验学校 515000)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地图册


  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与重视既往事实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历史地图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郑樵就提出“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学史要点,相对于历史文字而言,历史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在时空与地理位置上更能体现历史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重要进程,因此,利用历史地图教学已日益成为展现广大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铺开,教育创新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材中去,此次,中国地图出版社随新教材的配套历史地图册便充分体现了教育创新的理念,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实人文教育,突显人文化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以彻底的人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去关注人的如何生存,即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与思索。其实质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的完善,从《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到《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吟唱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可以说,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处处充溢着这种积极入世、刚健有为和以天下为已任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赋予了中华民族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却始终能遇折不挠、逆境而起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民族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却能永唤青春、不断前进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知识体系的分科化、社会分工对人的知识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科学与人文却相分裂。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正是在这个不断专业化的体系中逐渐为人所遗弃、丢失,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然而,一条腿是无法保持人行进的平衡性的,现代社会的经济在大踏步地向前飞跃,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却无法满足经济对其的内在要求。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渴望人文精神的回归,成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一大中心任务。历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主动承担起这个重任,而且在历史教材中也蕴涵着大量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这是在历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前提条件。历史新教材的编写对于这方面的关注让人兴奋,而与新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在新教学理念的把握上也毫不逊色,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教育情怀。

  中日之间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相互来往,相互交流,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极其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给双方的和平带来了不利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战争,而拒绝两个民族的友好往来,相反,我们在正视这场战争的同时,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在七年级下《鉴真东渡》(第10页)图,鉴真和尚端坐在中日之间,面目祥和,仪态大方,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民族之间平等往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极为形象地照应了课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由此,让学生感受民族平等、民族共存、民族共荣的高度的人文情怀。《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该图尺寸适度,色彩鲜艳。马车疾驰送公主,松赞干布千里迢迢赶赴柏海迎公主,松赞干布面带微笑,神情愉悦,松赞干布企盼、急切、喜悦、感激的内心感受显露无遗。也将汉藏两族人民深厚的感情很圆满得体现出来。同时,该图将文成公主赴藏路线勾勒得相当清晰,从而让学感受文成公主入藏的艰辛,一个弱女子,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要在茫茫雪域高原生活一辈子,没有过人的胆识,惊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可以么?而她到了西藏,又致力于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其精神多么高尚!这样的德行不应该值得我们去学习么?仁爱、毅力、艰辛、民族友好、民族共有等等意识不时激荡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的灵魂,催人发省。编者的创新意识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起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学生为本,彰显人本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说到底,就是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限定,把关注的目光转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发展的途径上来,破除将学生塑造成“历史百科全书”的陈腐观点,真正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从教材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社会与实践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放问题的技能,找到一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的基本方法,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有原则、有道义的条件下成为一个于人、于社会、于国家有用的人。

  这次的地图册编写相当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当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贯穿,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知识转移、迁移、知道、应用的过程,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如:七年级下《黄河下游河道主要变迁示意图》(封底),将黄河下游河道与入海口的几次主要变迁纳为一体。通过思索“为何黄河在历史会多次出现改道现象?”的问题,从而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学习氛围,启发他们的动手能力,主动查阅资料,发挥集体合作精神,弄清黄河改道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极大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参照《变迁示意图》的提供材料,不仅可以主动去探求黄河改道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明白一幅看似简单的地图背后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更知道要去尊重别人的劳动。

    再如《唐长安城》(第七页)与《北宋东京城》(第十七页)两幅地图在城市的整体布局上严整,结构严谨,对比性较强。但是双方在“坊”“市”的布局上却明显不同,为了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尚不突出,《北宋东京城》右边的“想一想”犹如神来之笔,直接点明主题,起了开关引路的引导作用。而且“想一想”的卡通式图表设计很有创意,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我们知道,唐是当时世界上对周边国家影响最大的国度,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处于领先的地位,所以唐统治者愿意敞开怀抱,将自己最瑰丽的一面呈现给世人。而北宋在经济上和周边的国家相比并不占优势,相反,积弱积贫。在其北边,又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因而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个“重内轻外”的策略。那么双方在城市布局上能不能反映出统治策略的不同呢?学生在进行直接对比的同时,会主动去探索其背后隐性的东西,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纵深理解,把个人的参与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结合到一起,起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三、关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环保意识,体现生态化

  虽然目前人类对于环境的恶化产生了共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还地球母亲原本面容。但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仍然非常严重。在我国,环境恶化也很突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北方某些地区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森林的过度吹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野生动植物物种丧失,栖息地环境恶化;北方的沙尘暴天气次数明显增多等等,严酷的现实和严峻的未来,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走过的道路。

  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是人类发展的共识。

  关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从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方式去审视,去寻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应通过常规教育与非常规教育,激励和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珍惜和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激发学生对地球、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倡导学生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是非感、环境荣辱感、环境义务感、环境参与感;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回报自然的生存价值观,明确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回报自然是人类应有的自觉行为。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人才可以成为自然的人,自然才可以成为人的自然。

  纵观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写的这一系列地图册,无不是充溢着这种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强烈的环保意识。几套地图册均是以海蓝色为主色调呈现在师生的面前,不大红大紫,不喧哗示众,不张扬取宠,她清雅、淡丽、明快,“淡妆浓抹总相宜”,犹如淡妆素雅之婷婷少女,一切惟朴素、简约为美,一切惟真实为美,给人以自然的美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真犹如周敦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又如陶令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磬人心扉,让人长叹。图册中的多副图画都非常好地体现了编者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并力图通过一种耳濡目染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唐开元时期边疆各族形势图》(第8页),突厥的统治势力范围,以淡绿色描绘,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片绿意葱葱,蒙古草原的美鲜活地呈现出来,我们的古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生活啊!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今天的沙漠化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强烈的对比,给学生以震撼,学生的环境意识在朦胧之中就被提升上来;《嘉峪关》图(第28页),下方是一望无垠的草原,头顶上是洁白的云朵,明净的天空,这是一个多么协调的自然环境,多么值得我们向往;封底的《黄河下游河道主要变迁示意图》将黄河的几次最主要的改道情况作了一个归纳总结。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明在当时世界上都首屈一指,令四海臣服,然而,在这个发达的农业经济的背后,却隐藏着对黄河流域植被的过度采伐,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黄河下游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逐渐恶化。我们也不得不一再接受黄河改道、断流的现实,《诗经》给我们描绘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美好画面犹如千古绝唱,一去不返。这是一个令人多么痛心疾首的回忆。然而,自然给我们的惩罚还远远没有结束,黄河有可能变成一条季节河,黄河的环境还在进一步恶化,假以时日,那么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满目疮痍、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对于承担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来说,任重而道远。一副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内涵竟如此之深,充分表明了编者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的用心之苦,也真正体现了生态化的教学理念,这是一大突破,一大创新。

  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这套地图册,真正的将新理念贯彻到了图册的每一部分,无论从选材、立意、描绘,都展现了教改的方向——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类的命运为本——人文化、人本化、生态化。她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主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主动参与、主动获取信息、勤与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相信,她将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将在今后的教学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