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布老虎:质疑人教版历史
郭新虎:运用地方文物资
布老虎:我面试应聘老师
最新热门    
 
布老虎:“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编写不足与修改建议

时间:2009-10-18 17:25:02  来源:布老虎
 

布老虎:“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编写不足与修改建议

 
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中历史教材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教材编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具体来说,失误主要有三处:

(1)字数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的编写说明不符。根据本教材的说明,“宋体字为正文,是基本要求,每课时1200-1300字;楷体字为阅读文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也就是说,有的是正文的浅化,有的包含高水平要求,每课时1000字左右,文化课相对多一些。”但是,本节正文和阅读文字的实际字数并不符合上述说明的要求。正文字数只有600左右,阅读文字却达到1640字左右。正文字数仅仅达到原说明要求的一半。这一节并不是文化课,阅读文字却超过原说明要求字数的600多字。可见,二者字数比例严重失调,显然与教材的编写说明是不相符合的。

(2)编写安排与逻辑思维方式不符。“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一目下,开篇就直接分析武昌起义的胜利原因:“首先,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党的骨干。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是这里的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作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这样,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在编者作了这样的分析后,开始叙述武昌起义的过程、结果……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这样的编写是不合适的。学生还没有了解武昌起义是怎么一回事?编者就为学生分析武昌起义胜利原因,是不是显得突兀?我以为这本该放在武昌起义结束后的总结中,却提前放在武昌起义之前。反倒是导致武昌起义爆发的社会背景,在这里没有写出来,这就让人十分费解。毕竟武昌起义的爆发原因与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是有差别的。武昌起义还没有爆发,就分析武昌起义胜利原因,是不是太早了?

(3)课后思考题缺乏思考的空间,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不符。在课后安排的思考题是:“简述辛亥革命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既然在课内已经明明白白写出了编者所给的武昌起义的胜利原因定论了,学生又有什么可思考的?难道是要他们简单复述一番别人的结论?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来看,应该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只有让学生自己咀嚼“馍馍”,他们才会觉得香。在教材没有提供相对充足史料的情况下,编者急急忙忙地列出这样直白式的分析结论,是不是有越俎代庖的灌输意味?学生在没有掌握和研读有关史料情况下,如何能够认同编者的上述分析?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相信经过学生探索和讨论,还是能够得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看法的。

因此,笔者建议编者对本节教材内容的编写安排作如下调整:

(1)严格按照本教材的说明,重新调整正文和阅读文字的字数。

(2)取消以正文方式出现的对武昌起义胜利原因的分析,代之以阅读文字方式出现的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或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保留教材中现有的对武昌起义胜利原因的分析。把它放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那一部分,作为总结。

(3)如果取消了对武昌起义胜利原因的分析,代之以阅读文字方式出现的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的话,可以保留现有的思考题。如果保留对武昌起义胜利原因的分析,应该取消现有的思考题,改设其他有一定思考空间和深度的思考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