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唐朝“庄园”说的产生发
汉魏晋南北朝的家族、宗
最新热门    
 
“庄园和城市、中世纪文化”教学资源

时间:2009-10-18 17:26:29  来源:朋朋博客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西欧中世纪农村普遍建立庄园,14世纪后开始衰败。11世纪后,西欧城市再度兴起。意大利北部、法兰西西南部和北海南部沿岸城市兴起最早。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西欧城市复兴和庄园衰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技能:

能把所学分散表述的史实组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读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从中发现历史信息的过程。

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事物)出现及发展变化原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1、仔细观察右图(土地、房屋、城堡、动物、工具……)从中你获取了哪些关于欧洲中世纪庄园的信息?

(提示:这是一张典型的封建庄园模拟图,旨在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西欧封建庄园。此外,阅读此图可培养学生通过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生产资料和阶级关系:土地分成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自由农民份地。农奴?耕种自己的份地,向领主交实物地租;农奴还要耕种领主自营地,作为劳役地租。领主的城堡和农民的茅舍形成鲜明对比。城堡和教堂是庄园的中心,领主和教会对农民实行世俗的和精神的双重统治。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实行春播、秋播、休耕的三圃轮作制(比西欧封建制早期两圃制进步,不如同时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土地耕作。);使用风磨、水磨等自然力为动力的简单机械;图中的牛、马等牲畜可能用于耕作。

关于经济方式:图中有菜园,饲养牛、马、羊等家畜,远处有森林,有人打猎,可以推测,庄园是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经济实体。

(关于庄园法庭,关于森林、沼泽等土地的归属,可引导学生参照教材,进行推测。)

 

2、右图中的劳动者从事什么工作?他们与农奴有什么不同?

 

图中的劳动者从事缝衣、烫衣,制作面包,理发等手工业劳动。

与农奴的人身地位不同。农奴是人身不自由的独立劳动者,与封建领主有相当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城市的手工业者(在城市居留一年以上,按章纳税者),获得自由。

与农奴的生产目的不同。农奴的劳动一是为满足自己最低的生存需求,二是为了交地租(实物或劳役),属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范畴。图中的劳动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售商品(或技术)赚钱。他们的生产则属于商品经济范畴。

    (如其他比较,言之有理的应予鼓励。例如:与农奴的生产工种不同。农奴一般以农为主,兼一些手工业劳动,而城市劳动者则是主营手工业。……)

 

(二)文献选读

 

这段史料(英王亨利二世授予林肯城的特许状(节选)略),反映出中世纪城市的什么特点?

 

城市市民中不乏逃亡的农奴。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从“居留一年零一日……可以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按照本城之法律与习惯……照章纳税……予之林肯城”等词句可以判断)。

 

 

(三)练习与测评

 

 

1.结合史实,描述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基本格局。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庄园中心区域:领主居住的堡垒、教堂、法庭等。

庄园的土地:庄园的耕地大致分三部分——领主自营低、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庄园范围内的其他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和牧场等,皆为公有地。

农奴和自由农民的生活区:农舍、菜园、牲畜园等。

 

2.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封建领主之手?

 

城市复兴的原因: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封建领主掌握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原因: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或为最初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或直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

 

 

 

(四)探索与争鸣

 

根据第12、13、14课所学内容,

 

简要概括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西欧封建制度特点进行概括。不能进行简单罗列。旨在培养学生“能把所学分散表述的史实组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从而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11世纪,在大地产形成和自由农民农奴化的漫长过程中,西欧形成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经济制度。

从8世纪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后,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从13世纪开始,西欧国王借助等级代表机构实施等级君主制,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又依存又斗争的状况成为西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在封建大地产基础上,西欧形成庄园制度,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14世纪后逐步衰落。在生产力恢复发展基础上,11世纪后,城市逐渐复兴。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西欧又一经济特点。城市的兴起发展,对西欧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附:本课图文出处

1  庄园平面图

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世界历史》绘制,有改变。

2  庄园劳动场景

——《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3  巴黎街头的商铺

——《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4  英王约翰授予伦敦市民选举市长权利的文件

——《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35页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初兴于9世纪,全盛于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代表作是《神学大全》。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是西欧中世纪文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西欧各国在中世纪创办大学。

理解经院哲学兴起的目的及其客观影响。

理解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和对欧洲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历史文献,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较全面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特征、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罗兰之歌》等历史文献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认识爱国主义是人类千百年中积聚的对自己的祖国最高尚的情感。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文献选读

 

《罗兰之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为什么这一作品会长期流传,成为骑士文学的经典作品?

《罗兰之歌》赞颂了罗兰忠君爱国的情操,并对为一己私利背叛国家的行径予以谴责。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是其本质部分——爱国主义是人类千百年历史中凝聚起来的最美好的情感,应该充分肯定。所以,《罗兰之歌》会长期流传,成为骑士文学的经典作品。

(《罗兰之歌》在文学上的成就,教师可在适当充实相关内容后,帮助学生了解。)

 

(二)练习与测评

 

1. 中世纪经院哲学有什么特点?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为神学服务。这是历史的局限,应该扬弃。

经院哲学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形式逻辑。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给予肯定。

 

2.西欧中世纪大学是在什么条件下诞生的?它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附:(一)本课图文出处

1  托马斯·阿奎那像

——郭豫斌:《宗教之旅》,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2  罗兰之死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19页

3  巴黎大学的教学场景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17页

4  剑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画的几何图(13世纪)

——《世界文明史》第一卷欧洲卷上,光明日报出版社,第48页

 

 

(二)小资料——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

 

才会使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贯性和论证性,

 

从而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是按照形式逻辑研究方法写成。

 

他先提出问题,如“上帝存在吗?”

 

然后,引述有关这个问题的各种著述,列举出相互对立的观点,

 

最后将这些观点调和起来,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大多数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这种逻辑步骤探讨神学和哲学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