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qtxwzzsl:问题意识的培
qtxwzzsl:我眼中的武则
qtxwzzsl:初中历史教学
最新热门    
 
qtxwzzsl:《内战烽火》教学与反思

时间:2009-10-18 17:04:17  来源:qtxwzzsl
 

二点争议:《内战烽火》教学与反思

 

qtxwzzsl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1/109740/archives/2007/545287.shtml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内战烽火》,课本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重庆谈判、内战爆发与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课标要求: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二)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师:在到七中来之前,就知道我们七中有一个非常知名的网站——中学历史在线,而且我还听我们这个网站明年也就是2005年——还有两天就到了,准备为一件历史大事举办60周年纪念活动。我想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吗?

    生:抗日战争胜利。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抗日战争时期三张历史照片及蒋毛合影,并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是欢心鼓舞、大江南北是奔走相告,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两个主要政党的手中。

    过渡:这时国家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先生态度是什么呢?(有学生说蒋要用武力消灭共产党,统一中国。)导入新课。

    教学设想:以60周年纪念活动为楔子,引出抗日战争胜利史实,然后回顾抗日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日本投降,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氛围;二是想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后取得的,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是普遍渴望和平的,为后面的教学留一个伏笔;三是从容引出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新课讲授:

    一、重庆谈判

    1、用多媒体出示蒋介石先生给毛泽东同志的电报(第一封)和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先生的复电(第三封)。

    2、请学生反复读这两封信,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临摩他们俩人神情、语气,读出他们各自的身份和处境,揣摩说这些话时的心态。

    3、多媒体出示问题:这两封电报给了我们什么信息?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解出几个子问题:

    ①、你们从蒋介石先生第一封电报中可以看出,他想表达出哪些信息?(生归纳:他表达了想和共产党和谈,而且从措词和语气看,非常有诚意)

    ②、蒋介石先生既然有诚意来和共产党谈判,为何又频繁地调动军队呢?

    (让学生看蒋把军队从西南调往华北、华东、东北的形势图并思考。生归纳:他是为了抢占战略要地,为日后的内战作准备。)

    ③、蒋介石同志 [注:争议之一]一面请毛泽东同志来谈判,一面又调兵谴将,他和谈的目的是什么?他对和谈有诚意、有期待吗?

    (生观点归纳:全国人民都要和平,蒋介石如果发动内战,民心将尽失,为争取民心,他需要一次和谈;利用和谈来争取时间,以便把远在西南的军队调集到内战前线;蒋介石对和谈也是抱有期待的,他希望共产党在谈判中作出让步,从而不费一兵一卒消灭共产党,维护巩固他的政权。蒋采取的是一手软一手硬的作法,两手都准备,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教师小结:也就是说,蒋介石请毛泽东到重庆来谈判不是仅为了撒个谎,而是有其深刻的战略意图:为争取民心,他需要一次和谈;利用和谈来争取时间,以便把远在西南的军队调集到内战前线。除此之外他还希望共产党在谈判中作出让步(放下武器,进行改编),从而不费一兵一卒消灭共产党,维护巩固他的政权[注:争议之二];或者正如同学们所说蒋采取的是一手软一手硬的作法,两手都准备,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4、过渡:毛泽东同志有没有看出蒋的意图呢?他为何又一定要到重庆去谈判呢?(同时出示毛赴重庆时与赫尔利等人的合影)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和为了国家的和平所作出的努力。

    6、小结:和谈后蒋毛二人是把酒言欢,并签定了《双十协定》,战争似乎化为无形了,然而当时的一家有影响的报刊却这样评价——多媒体出示内容:重庆谈判,国民党在军事上得分,在政治上丢分;共产党在军事上丢分,在政治得分。

    7、出示问题:我们怎样来认识这段对重庆谈判的评述?

    8、多媒体上显示《双十协定》的部分史料内容。

    9、结合《双十协定》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重庆谈判后所签的《双十协定》没有达到蒋的愿望——劝共产党放下武器。蒋于是悍然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

   

 

教学设想:这部分内容是全课要突破的一个重点。考虑到课标要求我们在讲授中达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课标:一是分析蒋毛进行和谈的各自目的,指出了蒋的和是为了维护他的独裁政权。二是当时的反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或影响了大多数人对和谈的看法。三是分析《双十协定》内容,得出和谈没有达到蒋的目的,于是战争成为他维护其独裁政权的选择,不然蒋撕毁《双十协定》就显得非常突然,也不能回答他为什么一定要打内战这个问题。

    二、转战陕北

    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了解这段历史:

    1、蒋介石为了达到迅速消灭共产党的目的,他选择了重点进攻哪个地方?

    2、为什么要进攻陕北?

    3、敌人二十万,我军只有两万多,怎么打?采取什么策略打?(出示转战陕北形势图和毛的照片——指出当时所采取的斗争策略。)

    过渡:毛泽东同志虽然在陕北打了几次胜仗,但老这么下去能不能扭转陕北的被动局势?能不能扭转全国的局面?怎么办?

    三、千里挺进大别山

    从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读课本94页中的小字——毛泽东同志对局势的分析。

    2、出示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形势图,在地图上理解毛泽东同志对局势的分析。

    3、读图后出示问题:为什么说千里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教学设想:“转战陕北和千里挺进大别山”两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只是“了解”和“知道”。在讲课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解决了“蒋为何要重点进攻陕北,毛怎样以两万多人来解决敌人的局部进攻,又怎样从战略上扭转全国的局面”这三个问题。线索简单又一目了然。

    活动与探究:出示反映这段历史的照片五张,请学生投票选取认为最有历史价值的一张照片并说明为什么?

    教学设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来解读历史照片资料,激发他们探讨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三)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自认为其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是先进的,尤其对课标的把握是到位的,然而或许是我的教学能力有限,在授课中没有完全表达出这种内函。有专家在评课时指出:称蒋介石为“同志”是硬伤,重庆谈判就是弥天大谎。我个人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我知道人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对于专家的评课我表示感激,也想借对这节课的回味,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这一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一切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都围绕课标来展开。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第一,在教材处理上,把我们手中所用的教材仅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资料来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只是来体现课标的一个资料,而不再是作为我们教学中最核心的元素,让课堂教学围绕它展开。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对它进行裁剪取舍,在教学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另外组织史料。

    例如在这一课的处理中,我们增加的内容有: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先生的第三封回信,、当时报刊的评论、《双十协定》的部分内容、转战陕北形势图、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形势图。前三份资料是为了体现课标中关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这一思想。毛泽东同志的回信和当时报刊的评论,是说明共产党不仅有和平的诚意的,而且当时的人民也是看到的。《双十协定》内容的出示,才能说明“蒋介石为什么要撕毁它,为什么要挑起内战”这一问题,因为这一协定与其要求独裁的目标相左,从而最终达到“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这一课标要求。

    第二,在教学理念上,力求更完整更准确地体现课标精神和历史的本质。任何时期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应尽可能地完整地再现它,让学生在学习它后能理性地分析它并从中受益。

 

 

    例如,在这一课中,我在对“蒋介石先生请毛泽东同志来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学生在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与史实后,得出蒋介石先生请毛泽东同志来重庆谈判是有多重目的的,有他的打算和战略目的的(见授课部分),这比传统史观中以“弥天大谎”来概括重庆谈判更深刻、更全面,更体现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也是一个突破。这应是这课书中的一个亮点。

    事实上,在重庆谈判之前,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三次派林彪同蒋介石商讨战后合作之事,1944年11月美国特使赫尔利到延安见毛泽东同志,也带去了蒋介石先生对于和共产党和谈的三点建议,毛泽东同志则提出了五点建议让他带给蒋介石先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要和平,美力主中国实现国共和平,苏中签定和约,也希望国共和谈,蒋此时提出和谈,既是国内、国际环境促成,他也毫不掩饰想用软的手段来吃掉共产党的企图。因此学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全国人民都要和平,蒋介石如果发动内战,民心将尽失,为争取民心,他需要一次和谈;利用和谈来争取时间,以便把远在西南的军队调集到内战前线;蒋介石对和谈也是抱有期待的,他希望共产党在谈判中作出让步,从而不费一兵一卒消灭共产党,维护巩固他的政权。蒋采取的是一手软一手硬的作法,两手都准备,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专家在评课中用“弥天大谎”来概括重庆谈判,从而否定学生的分析是不妥的。

    第三,在突破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与模式上进行尝试,探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组织历史资料,引出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我试图尽量避免给学生以灌输,让学生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这一课中,教学过程都是出示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出示资料……。

    第四,在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上,力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始终觉得一节好的历史课,应是既有静心思考,也有笑语盈盈一刻,决不是教师把壶中的水倒入杯中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提着水桶欢天喜地一起去溪中挑水回来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放下架子,别把自己神圣化,要学会幽默与调侃,豁达与随和。

    所以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反复的读蒋毛俩人的电报,而且要求读出他们俩人的神情与韵味。在上课中讲到蒋介石请毛泽东来谈判的目的时,没有用“先生”一词,而用“蒋介石同志”这一称呼(见授课内容划线处),既是当时也可以这样称呼,也是一种课堂上的幽默与调侃。

    在评课时专家说这是“硬伤”,我想除了不能理解这种幽默与调侃,更主要的恐怕还是教学理念上的不认同: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就应严肃。另外,也可能认为“同志”一词,只是共产党人之间的专用称呼词,用在国民党人,尤其是蒋介石身上更是罪不可赦了;如此,则是对“同志”一词在中国的演变不甚了解的原故。“同志”一词在中国大为流行,源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其身后的国民党,在党内也用这一词,两次国共合作期间,两党间也时时用之。我在此用之,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讽喻与幽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这里的不足不是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是授课教师在教学水准上的不足,我想,这也是我在上完这节课后进行回味的真正目的所在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