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张逸红:以乡土史教学为
张逸红:提倡乡土关怀,
最新热门    
 
张逸红、张增强:《南京大屠杀》

时间:2009-10-18 17:05:58  来源:张逸红、…
 

张逸红、张增强:《南京大屠杀》

 

课例撰写    张逸红 (西城161中 )        

               评   析    张增强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年    级    高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铭记耻辱,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⒉ 学会利于网络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历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⒊ 利用网络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尝试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20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长达8年的侵略战争,致使2000多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2000多万人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以中国当时约有8000万个家庭计算,就是平均4个家庭就要有一人死于非命,也就是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直接承受了失去父母、儿女或兄弟姐妹的灾难,再加上这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亲友,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人几乎都遭遇到了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了南京。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全城进行了40余天的血腥屠杀,使用了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种种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了中国平民和战俘达30万人。日军还大肆抢劫和纵火,全城1/3房屋被烧毁。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67年了,我们今天了解这段民族耻辱历史,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国家以致整个世界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和有良知的日本人责任。为使学生能够具备承担这一历史责任能力和价值观念,我们161中历史组将同学们搜集到的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制成了网页,每年都用超出一般常规教学所用的时间,供同学们学习、交流和思考。以期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使每个同学都能有一个了解过去、谴责罪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把这个机会转化为批判当今日本法西斯右翼势力,和日本爱好和平力量一道呼吁中日友好、永不再战,共同展望人类和平发展的未来……

[活动一]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悼念遇难同胞

(请同学作导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是一座大型陵墓状建筑物。为了正视历史,纪念遇难同胞,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牢记战争罪犯的凶恶残忍和无耻,认清侵略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1985年8月15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处建立了这座纪念馆。

步入馆内,正面是一堵凝重沉静的花岗石墙,“遇难者300000”一排黑色大字,让人触目惊心,举步沉重,这是无声的控诉,血泪的呐喊。(图803)登上主体建筑平台,展示在您的面前的是一片空旷的“墓场”,满目苍夷,只有遍地的鹅卵石,三三两两的骷髅和几棵枯树,象征着侵华日军在南京的血腥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图)院墙上大型浮雕,高2.2米、总长51米,以“劫难”、“屠杀”、“祭悼”和血肉长城为主题,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当年在南京的暴行和中国人民对遇难同胞的沉痛悼念之情。(图)这就是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遇难者遗骨。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图)史料陈列大厅呈墓穴形状,这里陈列着一千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采用了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视频等多种陈列手段,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活动二]  浏览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包括日记、法庭审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动态图)、侵华日军在北京犯下的罪行等情况。)

谈谈感想。不能忘记历史、悼念同胞、珍爱生命、珍惜和平、远离战争、不是孤立的、日本军国主义投降已经59年了,然而时至今日,日本政府还没有向中国人民正式道歉和进行赔偿。在战争中,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杀害蹂躏的中国、朝鲜等的慰安妇、劳工要求赔偿的正义诉讼,被判为败诉;前不久,齐齐哈尔又发生了当年日寇侵华时埋藏的化学武器伤人的惨剧……

问题探究“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你认为有哪几个方面材料可以证明?”

教师归纳学生的认识有:

①国际法庭和中国法庭裁决的权威性。(司法程序的特点是重证据)

②当事人的证明:受迫害的幸存者的证言;日本参与屠杀者的回忆和忏悔。

③中间人(国际人士的目睹实录)证实

[活动三]浏览网页了解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认识。

教师:也有的首相对战争的看法和我们有共同点,比如说村山富市,细川护熙在做首相的第一天,就明确地表示,是日本侵略了中国,那场战争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战争,而且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关系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共同认识的基础上。但是,日本的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前后有14人,现任首相小泉多次参拜。日本国内也已有人从不同角度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华暴行。东史郎等一些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军士兵,良心的发现,勇于站出来对侵略战争反省,向中国人民谢罪。

图:南京下关区多伦路小学签名声援东史郎;日本和平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身着日军当年侵华军装的日本军国主义份子等

问题探究“你怎样看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

教师可归纳学生的认识有:

①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谬论根本站不住脚。

②日本当局的暧昧态度客观上纵容了右翼势力猖獗。

 

 

 

[活动四]德国和日本对待战争态度的对比。

(图)教师讲述:1970年12月的一幕: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已经六十三岁的老人了但是,希特勒欠下对犹太人的血债,使他寝食难安,在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前,在历史的重压之下,他跪下去了。这一举动,所有在场的人都有惊呆了:作为反法西斯的老战士他本不必这样做,但是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跪下了。”广场一片寂静,勃兰特的随从施密特、格拉斯等被西方人称为冷面铁汉的人也都潸然泪下……不止勃兰特!如此敢正视历史、直面自己民族错误的德国领导人接踵相继。

他们这样正视历史,不忘过去,不但表现了德国民族的成熟和文明,也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只有对历史负责,才能够更好地对现实和未来负责。

把德、日两国对二战的认识一对比,人们不能不为日本右翼力量的膨胀而担扰,不能不为日本人民的前途而担扰。

进行完日本和德国政府总理对战争态度不同的对比后,设问“日本当局的态度将对中日关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有什么影响?我们能够和应该做些什么?”

教师可归纳的结论有:① 有碍于中日关系,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②勤奋学习,为中国强大贡献力量。③通过网络、各种媒体和场合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告诫日本中学生和青年正确认识历史把握未来。

 

 [专家点评]

《南京大屠杀》一课的教学设计很有创意,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有三点,一是师生在全课保持着一种沉重、严肃、激愤和理性思考的的状态;二是该课运用了信息网络技术;三是师生借助网络进行了体验、合作、互动,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初步转变。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这样建议:“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67年了,我们今天了解这段民族耻辱历史,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国家以致整个世界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和有良知的日本人责任。为使学生能够具备承担这一历史责任能力和价值观念, 161中历史组将同学们搜集到的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制成了网页,每年都用超出一般常规教学所用的时间,供同学们学习、交流和思考。以期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使每个同学都能有一个了解过去、谴责罪行的机会,并把这个机会转化为批判当今日本法西斯右翼势力,和日本爱好和平力量一道呼吁中日友好、永不再战,共同展望人类和平发展的未来。张逸红老师对教材的这一调整有效地实践了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的拓宽。

《南京大屠杀》一课教学过程特色是网络条件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定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它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少实践的机会,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就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161中以网络资源为开发重点,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下将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大量资料制成网页,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了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这本身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过程寓于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探究过程中了。过程还告诉学生,如果他积极参与网络探究,就有可能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自由的学习者。这节课教师的成功还在于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有选择、跳跃地浏览网页,而不必循序渐进;可以在感兴趣、有能力研究问题的地方多投入了。

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来看,“南京大屠杀事件”显然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了,这是因为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为和日本政府对战争历史的暧昧态度已经构成亚洲和平、世界和平的隐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培养了学生的世界意识也是这节课实现的教学目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