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永红:以“内容标准”
翟亚红:以研究性学习为
张逸红:以乡土史教学为
陈立红:中国要欢迎强盗
张红:新课程改革下口述
南向红:历史课堂情感态
吴建红:戊戌变法成败活
陈红:关于日本“南京大
刘永红:岳麓马克思主义
刘永红:优秀教学设计之
最新热门    
 
张逸红:提倡乡土关怀,增强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时间:2009-10-18 17:09:20  来源:张逸红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研究性学习缺乏学校和地方特色的问题,探讨了提倡乡土关怀对于增强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意义:增进关怀乡土、关怀社会之情,丰富研究性学习的德育目标;克服选题过大、过于抽象等弊端,养成踏实严谨的作风;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创建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研究生活和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发展空间等。

   关 健 词:乡土关怀  实效性

 

研究性学习是中国教育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选择。在实践中,如果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立足于学校、地方(或称乡土)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探究领域脱离自己的生活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将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难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难以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提倡乡土关怀,对于增强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一、增进关怀乡土、关怀社会之情,丰富研究性学习的德育目标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德育的目标,并且不断挖掘和丰富其德育内涵。

首先,提倡乡土关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①]的有效途径。因为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热爱本土社会、理解本土社会,并愿意为本土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本土意识的培养,恰恰是我们以往的教育所忽略的。如果我们的学校系统只是为发达国家和一个国家的发达地区输送大量掌握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促进那些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却将自己所属的本土社会遗忘,那么,这样的学校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②]。学生只有通过研究乡土,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存在于乡土的人类文明,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与乡土之间的密切关联,激发服务乡土、贡献社会的热情。

其次,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乡土历史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和升华,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学生通过亲历考察、访问、调查,以及资料的查询、收集和整理等活动,了解自己、认识乡土,由爱乡而爱国,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促使学生以了解自身所属的乡土环境、民族文化为出发点,逐渐形成对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态度。让身处相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珍惜共享的乡土文化资源,也让身处不同文化间的个体能学习到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增进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和谐。

二、克服选题过大、过于抽象等弊端,养成踏实严谨的作风

学生的课题研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的品质直接决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学习效果。提不出问题、或选题过大、过于抽象是学生在选题时常出现的问题。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样,乡土文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因为全球面临的环境、人口、多元文化等重大问题,在本地区或多或少会有所体现;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地方也上有一定的表现和影响;从北京历史发展来看,50万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年的建都史,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外交、地理、文学、音乐、美术、科技、民俗、军事等各个方面,体现着鲜明的地方生活气息。乡土的事物原本就存在于生活的周围,但习以为常的结果是视而不见,这些就在学生身边的事物,因为不曾吸引学生去注意,导致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漠视及空白。当我们有意识地将目光关注的焦点转向我们的生活、乡土上丰富的人和物,当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引导时,学生会惊讶于自己所发现的乡土新世界:自己的乡土中有这么特別的地方,身边的衣、食、住、行中蕴藏着这样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己的生活和所生活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三、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创建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本质上属于校本课程,它突破了传统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目光投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究,形成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因此,它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

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开展,除了选题阶段注意考虑研究资料、财力、设备等客观条件,以及学生的研究能力等主观条件以外,还应该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来源。乡土课程资源如乡土教材、地方志、当地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各种研究机构,以及融入日常生活的民俗、语言等,与传统单一、严肃的课程资源相比,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来源广泛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认真、踏实地开展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正规教育领域内的创新似乎远不及其他非正式教育领域活跃,因为通讯技术和大众媒介的日新月异促使成人和儿童接受非正式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学习场所不再以学校为限,在城市或村镇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③]

目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各校急需做的是:对各种可利用资源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将乡土和社区资源(历史见证人、家谱、族谱、老照片、实物)、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中心。

四、通过研究生活和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自主性、多元性等特点,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实践中,我们既提倡提出新问题、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联系、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提出新见解、进行新设计等较高层次的创新,更要提倡学生个人意义的创新。因为学生以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研究者的角色投入学习,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对他个人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并非高不可攀,不只是从无到有,包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加以改造、组合以后产生新的东西(如产生新的价值、被赋予新的意义、带来新的效益),这样的活动就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衣食住行的演变、城市发展,从每件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探寻其创新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哪些有所继承、哪些有所批判、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我们前人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五、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发展空间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④]。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而学生获得充分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的途径只能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一定的文化特色和资源,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操作,用心灵去感悟。亲近乡土,热爱家园,本来就是人类一种源自天性的情感流露。对中小学生而言,乡土更是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所以感觉最熟悉、最亲切。乡土的环境,最能提供他们探索、实证、反复观察的机会,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扎根于地方的历史文化,依托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学习机构、文化场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通过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研究对象(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群体)的合作、学生与社会力量(有关部门、专家)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通过认识社区环境和资源,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发现独具特色、而他们以前曾漠视的自己的乡土,发现乡土新世界,培养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采访、调查、考察,提高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总之,提倡乡土关怀,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始终体现着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环境下从实现乡土关怀做起,让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应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注释:

[①]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②] 石中英[J]《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1-8

[③]雅克·哈拉克著[M]《投资于未来》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6页

[④] 霍益萍、张人红[J]《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教育发展研究》2000-1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