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刘永红:以“内容标准”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李清:新课程背景下的“
佚名:新课程中开展主题
翟亚红:以研究性学习为
孙曙光:新课标下的拓展
庞友海:新情境历史材料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最新热门    
 
张红:新课程改革下口述史教学初探

时间:2009-10-18 17:18:39  来源:张红
 

     作者单位: 浙江诸暨澧浦中学    
    

    [摘要]:口述史学是一种古今中外盛行的历史研究方法。口述史教学比传统的教授二手史料的教学方式更有优势。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至少有两种结合形式:口述史料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口述史作为一种课题研究方法引入历史研究性学习。口述史教学有利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口述史学,历史教学,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


     一.口述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的背景 


     口述史学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古今中外非常盛行。中国的《史记》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代口述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兴起的标志则是1948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口述史学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创建。国外口述史学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名的有英国的保罗·汤普森教授在对500个爱德华时代的人精心调查基础上,写成的《爱德华时代的人》一书,此书再现了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史。与此相类似, 我国近几年问世的张辛欣和桑晔合编的《北京人:一个普通人的自述》,作者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精选有代表性的真人说真话。还有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作者试图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亘古未闻的灾难的真相”。这些作品虽然是由文学家来完成,但采用的完全是口述史学的方法。 
    

     美国的中学教师帕蒂·迪龙在把口述史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迪龙认为,口述史教学与传统的把课本和其它第二手资料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几种优势:首先,更容易把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事件联结在一起。其次,对个人的访谈不仅使历史学习富有活力和使历史事件个性化,也使学生知晓国家和其公民如何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再次,通过将口述史引入课堂,使学生从中接触和增进了对不同观点和不同的个人经历的理解。此外,访谈还使学生体验到了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种更深层和复杂的情感,而正是这种情感把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事件联结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访谈帮助学生学到了重要和深远的一课:历史是由我们人民创造的。[1]现在,口述史课堂教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业已形成一定影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我国,虽然已有一些高校历史系师生(如北大和中国人大等)开展了以口述史作为研究方法的调查访谈工作,但总的来说,口述史学的价值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口述史学的方法还没有为更多的人所熟悉。特别是口述史教学没有成为广大的中小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手中自觉运用的有效的工具。笔者认为,把口述史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是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的:口述史教学有利于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单纯的接受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向发展;有利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反思了口述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两种结合形式。

 

 


     二. 口述史料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提高密切相关。[2]因此,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将生活化、口语化、个性化的口述史料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地挖掘现有的口述史料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有多种形式,记录口述史料的介质也很多,比较常见的是纸质口述史料。中国近现代史可参考的口述史料较多,像由老干部老红军口述,由别人笔记或录音,然后整理成文字资料出版的《星火燎原》、《红旗飘飘》和《党史资料》等书为学习革命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名人的一些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等书可以为我们讲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史、外交史和文化史提供丰富的资料;许多中国人对文革反思留下的许多回忆录、访谈实录和口述史作品――《“文化大革命”风云人物访谈录》、《“文革”时期怪事怪语》、《红色少女日记:1966~1971一个红卫兵的心灵轨迹》等为我们了解“文革”历史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史料。


     另外,像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胶片、网络资料等都可以作为口述史料的介质,特别是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历史事件的人物访谈。这为我们多渠道、多形式的获取口述史资料创造了条件。关键在于,我们面对这些口述资料时,是否具有一种历史的意识和敏锐的眼光,把它们跟我们历史课的教学联系起来。


     最后,我们不能忘了最重要的介质——活生生的“历史老人”,即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经历过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不同年龄段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我们可以让40、50岁的人讲“红卫兵”、讲“知青”、讲“文革”,让上60、70岁的人讲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让老战士讲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如果有世纪老人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亲耳听听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和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历史教师结合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各种介质的口述史课程资源引入历史课堂,可以给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带来很多变化。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一贯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学环境也因此可以改变,比如走出课堂,在校园的一角,或在讲述者的家里,学生也不用再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而可以随意围坐在讲述者的身边。 
    

     其次,口述历史非常接近于讲故事,对于13-18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还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叙述性是口述历史的基本属性,而有关研究表明,历史的叙述是儿童感兴趣和最容易接受与理解的。

 
     再者,通过口述历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将具体生动的真实经历代替了抽象的分析,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影响和宏观趋势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这些历史的讲述者来自于我们身边,学生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历史”离他们并不遥远。


     三.口述史作为一种课题研究方法引入历史研究性学习


     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保罗·汤普逊认为,口述史学方法既具有创造性的特征,又具有合作性特征。因为具有这些特点,口述史特别适合于课题研究。[3]在中学教育阶段,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和假期,组织学生从事口述史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口述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养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实现。


     首先,做口述史课题能使学生直接接触到历史探究的方法。要想做好访谈,首先是要通过阅读或其他方式来准备收集背景信息;然后以宏大的历史为背景和相关的资料为基础,精心设计问题,以此为中心进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访谈获得的口述资料,形成某种成果。经过这样一个完整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研究方法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掌握 。

 
     其次,以做口述史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直接经验历史。在传统的教学中,那宏大的历史总让学生感到遥远和陌生,但是口述史研究有助于学生改变这种感觉,增强他们的“历史参与感”,从而增进他们对历史主题和历史意义的理解。


     第三,口述史研究还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口述者在口述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微笑、痛苦、遗憾、怅惘等神情,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不可避免地会让作为访谈者的学生受到感染。而访谈对象在口述中所表白的历经艰难后的豁达、身处困境时的乐观、面对抉择时的冷静等人生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种移情的作用和对社会的理解进而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社会行动。


     第四,口述史的研究过程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技巧和能力。例如,询问的技巧、语言的技巧,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的能力等等。访谈能否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询问的技巧。在访谈过程中,学生不断把口头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得到充分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想办法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必须学会尊重和坦诚,他们的社交能力势必增强。访谈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需要学生合理统筹安排,因此口述史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第五,以做口述史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调查的准备,问题的设计,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的安排,访谈的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成果的形成,整个过程更强调学生个人或小组独立自主地组织实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因此,它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第六,以做口述史课题的形式,特别是集体性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教学的民主。在做群体性课题的过程中,大家一起查阅资料,设计访谈提纲,讨论访谈结果,共同完成最后的成果。这时,单独的阅读、考试和授课让位给了合作性的历史研究。在中学的口述史研究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工作,非正式接触机会的增加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互动的、相互依赖的,因而是民主的。


     总之,口述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宽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促使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渐转变,而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口述史教学操作层面上的一些问题,使口述史真正、有效地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推动历史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帕蒂·迪龙:《通过口述史讲授历史》,《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4期。
[2] 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32页。
[3] 保罗·汤普逊著:《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