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佚名:历史教学中的传统
佚名:应该感谢西方的殖
最新热门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反思

时间:2009-10-18 17:55:10  来源:佚名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历史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一方面,必须参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更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自发学习和研究意识,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学反思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推崇,成为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1、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众多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的重复;除非     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从而作出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决定,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性的教学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便越能成为好教师。

2、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师应该成为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积极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和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它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与时俱进”,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如: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也要在课中课后反思,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

 

 

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策略

1、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首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实践。其次,理论可以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如果没有一种理论的证明和指引,我们就往往会在一个划定了的圈子里漫步,永远走不出来。再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而言,应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当前形势下,更要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进入新千年后,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方法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2、要丰富历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但当前不少教师只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除此之外,很少、甚至根本不去研读教育教学杂志,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的。那么,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当然要钻研,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读一些当代大学历史教材,更应该多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比如教“中国古代史”,通史要读,还应读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教“世界史”不妨去研读一些外国史学家写的著作,如,现在比较畅销的(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等。此外还可以从中国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顾颉刚、陈寅恪、郭沫若、翦伯赞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研读。阅读这些具有教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3、要学习反思策略

(1)听课观摩,相互交流

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典型,让我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另外,在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时,则会“被逼”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后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路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采取这样的做法:先让学生预习几分钟,接着教师分析战前国内国际形势,讲述战争过程,然后分析、归纳战争影响,(期间可能穿插了一些提问)最后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完整、无缺,但它实际上仍停留在“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学生思考分析”的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而有一位教师却与众不同,对这一内容他是这样设计方案、组织教学的:

①课前让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并预习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问: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没有“虎门硝烟”战争会不会爆发?战争进程如何,结果怎样?导致这样的结局原因何在?鸦片战争带来了哪些影响?有人说“要感谢鸦片战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观念落后也要挨打,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需花两课时)

④创造条件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组织教学的,实现了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由于兴趣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课堂讨论时,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他们的表现欲、创造欲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等等。听了这堂课我们觉得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与之相比,自己的教学就相影见绌了,这样就会促使自己积极反省,从而改进教学。

 

 

(2)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最真实和最有价值意义的。每当我们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时,总能了解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理论的各种观点和见解,而且更应该以一种顺应的态度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反思和检查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生成顿悟、直觉、灵感、智慧、想象等多元开放的思维,以改善未来的行为。

(3)要写好教学后记

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但上完课之后能否写好“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所谓“教学后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对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以利于今后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写好“教学后记”,不仅不是额外负担,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果。

有许多老师虽已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我觉得“教学后记”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教材处理意见。包括教材内容是否适度,教材体系是否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如何等。

第二,教学方法的安排。包括对本节教材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材与教法是否统一,教学本节教材使用哪些教具或运用何种电教手段,配合本节教材补充哪些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有说服力的史料等。

第三,学生反映情况。包括学生对本节课兴趣如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如何,学生对教材接受程度如何,学生对教材、教法的修改意见、希望和要求是什么等。

第四,课后自我体会。包括讲授本节课后自我感觉如何,为何效果好或不好,其成功或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等。

当然,上述所谈内容,并非固定模式,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有感而发,择其善者而记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