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佚名:历史教学中的传统
佚名:应该感谢西方的殖
佚名:从学生的“学”开
最新热门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年以来的总结

时间:2009-10-18 17:54:48  来源:佚名
 

             实践新课程教学一年以来的总结

 

 


    2005年7月我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之后又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培训,一年以来自己通过教学实践对新教材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现在同各位老师们交流以下,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教。

    一、备课的改变。以往的备课往往是单独的一课,或者一个几课一个单元来备课。这样这一课或者一个单元的问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内容基本都差不多也 就全面了。但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是一个整体。往往整册书的内容联系性比较强。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全盘把握整册书的内容,在适当的地方留下伏笔,为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否则后面我们有些内容就比较麻烦不顺手。比如我在7年级上册的教学中,由于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是按照主题来的并非象旧教材一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写,学生在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上往往会产生一些误会以为洋务运动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我针对这个问题在讲述洋务运动时就特别注意讲清楚原因,让学生特别注意课文开头第一句话“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正是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给清政府带来的种种困难才促使清政府当中的开明分子来寻找出路,才有了洋务运动。如果只是备前几课甚至是前两个单元的化可能也不好解决这个问题。又如在6年级下册在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时“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至于唐诗有多繁荣,在这一课中没有,学生也不好理解科举制度对唐朝文艺到底起了怎么样的促进作用。本课没有讲,知道本单元最后讲《辉煌的隋唐文化(二)》讲唐代诗歌的繁荣的时候,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求老师必须全面备课,把教材用好,用透。

 

    二、利用好活动课。对于活动课一般老师认为这个活动不活动无所谓反正不是考试内容,还浪费课时不如让学生背诵一会来的实惠,其实不然。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培养就能培养的,除了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训练以外,我觉得活动课给我们的学生真正来展示他们的才华,展示他们能力的时候。新课程标准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针对性的准备了一节活动课或者叫探究课。这些活动课或者考察学生的欣赏能力,或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或者分析能力,或者综合能力等等。还能解决学生们在这中间学习所遇到的困惑。在学习7年级下册第3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学生们普遍不能理解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好处,他们所看到的企业的倒闭,自己亲人的下岗失业,这些改革中的暂时性问题。如何扭转学生的观点态度,我们利用“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结合课文跟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也进行了一个调查,并且给出了一些参考题目如:近20年来家用电器的变化;人们服饰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等等,要求学生用直接美观形象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家庭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最后学生交上来的作品让我们大开眼界,各种形式作品图画,图表,照片等等。有的学生选取了“新四大件”与“老四大件”的变化,有的选取了自己家里家电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有的同学突破了我们参考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人们服饰的变化,人们餐桌上食品的变化等等。甚至还有近20年人们身体素质变化。内容非常丰富,有些选题我们都一时想不起来。我想通过学生们查找资料,绘制图表在这个过程中他所掌握的知识比我们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说你记住你背过的效果要好很多,他们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好处,给我们的家庭带来怎么样的实惠。真正的把这一单元中乏味枯燥的一些理论性特别强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否则即使当时记住了,过不多久还是一样很快遗忘。而活动课则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嘴,动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历史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新课程标准把新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平等、民主、开放、科学、对话、协商。历史教育从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究,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碰撞,知识与能力交融的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的好多观点的“培植”靠的是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而不是灌输。而灌输的最大危害就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其实,每个人从一开始就会思考。抱怨学生不会思考的老师其实是指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思维。所以我们必须善于让学生思考,哪怕他说得风马牛不相及。让学生发表他的意见见解,而不是粗暴的打断学生“你说的不对,坐下!”或者婉言扼杀学生的思维“你先坐下思考思考,其他同学谁来说一下不同意见?”。其实学生即使是说错了,也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辩论思维乃至创新的能力。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生成这种习惯。在这种氛围之下,个别学生即使出现了一些错误,也会在同学中间自己纠正过来。我在初一实践结果证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初一学生的授课中我允许他们带字典带课外书(当然是与课文内容相关),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学生带来了《三国演义》,还有位同学带来《三国志》。我们一起查资料解决了两个问题,曹操在两次战斗中胜败的原因,诸葛亮与周瑜到底谁大?从中学生也认识到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差别。在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学生们查阅了大量如《国家地理》《迷失的楼兰》《近20年新疆出土文物》等资料,得到非常丰富直观的知识,对于丝绸之路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这些都极大的刺激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在去年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自己感觉比较深的几点体会,希望在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我们能一起把握新课程的精神,把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学搞的更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