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佚名:历史教学中的传统
佚名:应该感谢西方的殖
佚名:从学生的“学”开
最新热门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下—谈课改后历史学习之方法

时间:2009-10-18 17:54:52  来源:佚名
 

              图 史 结 合 、双 管 齐 下

                    ——谈课改后历史学习之方法

    我国古代学者郑樵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此足见历史图片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相对文字记载而言,历史图片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简明的特点,在时间与空间上更能体现历史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重要进程。特别是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图片能以文字所不足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反映事物的时空状态,正所谓“即图而求易”。可见,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如果我们能以历史图片为依托,以实验教材为资源,在以图叙史的基础上依图求义,就能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因图引史,培养学生环保的情感价值观

    虽然有关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还地球母亲原本面容等自然意识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但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仍然非常严重。在我国,环境恶化也很突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森林的过度砍伐,水土流失等等,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走过的道路。

    为此,必须关注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要从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方式去审视,去寻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应通过种种教育资源与手段,激励学生欣赏、热爱、尊重自然;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珍惜和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回报自然的生存价值观。而在初中历史新图册的编写中,无不充溢着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环保意识。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黄河下游河道主要变迁示意图》,将黄河下游河道与入海口的几次主要变迁用不同颜色的线标明以示区分,并以“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为目介绍相关知识,提出“为何黄河在历史会多次出现改道现象?”的问题,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学习氛围,启发他们思考,进而主动查阅资料,发挥集体合作的精神,弄清黄河改道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极大繁荣的关系。这就达到了因图引史的效果。参照《变迁示意图》与所提供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黄河改道的主要原因,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明白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明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令四海臣服。然而,发达的农业经济的背后,却隐藏着对黄河的过度采伐,导致了黄河下游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恶化,致使不得不接受黄河改道、断流的现实。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内涵竟如此之深,通过引导学生的这样挖掘、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的环保意识。又如“张骞通西域“图,此图在玉门关以西,疏勒以东包括楼兰在内的广大地区增加了一个“今沙漠地带”的图标,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曾经水草茂盛、牛羊遍野的楼兰地区怎么会变成今天的茫茫沙漠?”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今天的沙漠化对人类生存的恶化,提升了原本朦胧的环保意识。

 

 

    二、以图叙史,启智学生创新精神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说到底,就是要破除将学生塑造成“历史百科全书”书橱的陈腐观点,真正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从教材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社会与实践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找到一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的基本方法。为此,就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如在讲秦长城时,就可以描绘长城所建之处既有崇山峻岭,又有茂林荒漠;既有悬崖峭壁,又有纵沟横壑,人们修建长城时既有炎炎烈日的曝晒,又有风霜雪雨的吹打。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人们修建长城难以言状的艰辛,秦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残酷,经过这样的描绘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暴力行为的仇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进而理解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如果只停留在此,只是完成了以图叙史的任务。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凭借历史地图设问,进一步深化历史教学:秦修建长城的目的何在?为达这一目的不修建长城行不行?如果行,我们能为秦始皇提供什么更好的建议?通过这些设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为秦始皇提供建议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提出诸如与匈奴和好、将修建长城的人力物力用来开发边疆、修建水利工程等新的设想,这样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也使学生过了一次“参谋”的瘾,在当“参谋”的过程中其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发挥与发展。

 

    三、因图设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当我们迈进21世纪的门槛,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夹带着大洋彼岸各种思想文化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此时此刻,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已成为历史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诚如《课程标准》所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历史教学在现阶段的重要目标。而实验教材蕴涵着丰富有效的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信息。如果历史教师能够充分地加以利用,不仅将会对历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在讲述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我们就运用历史图片的基础上,导读新图册中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两幅图片,描绘其宏大的规模、美妙绝伦的石雕艺术、丰腴的人物体态、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的人物面容、风沙漫天的地理环境,经过一番生动的描述,学生兴趣盎然,学的愉快、记的牢固。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还应当进一步以学生已经形成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通过设问进行循序渐进的启发诱导:这样大规模地石雕佛像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会出现之种情况?石雕佛像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它说明了我国当时绘画、石雕艺术达到了什么水平?它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将其发扬光大?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了历史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的设问使学生化爱国热情为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高尚人文情感的养成,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挥。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左图右史,还是图文并茂,一定要把教材内容与图片相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面貌,才能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