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常攀登:百家争鸣和儒家
最新热门    
 
吴泓:百年寻梦——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时间:2009-10-18 17:06:14  来源:吴泓
 


 

百年寻梦——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实施教师:深圳市新安中学  吴泓

 

编者按:历史课程网将在图书频道《历史经典名著选编》中陆续发布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一、选题理由

1、这是一段屈辱而又悲壮的历史,这是一段尘封逝去但永远不应被淡忘的历史。进入新千年,反思这段历史,回顾百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已经成为当今学界讨论的热点。高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耳濡目染,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不陌生,如他们看过电影《林则徐》、《甲午风云》,电视剧《太平天国》和不少图书、画册等。选取这段历史作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即尊重个体生命,知道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

2、这又是一段疑点、迷点甚多的历史。套用学生“编者语”中的话说:“从那些至今还心跳的文字中,我们回到那个动荡、图强、求索但又被迷雾笼罩的年代,真正地、客观地重新触摸到那一个个不朽的灵魂和名字。”打开书页,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桩桩历史事件,耐人寻味,引人争议,令人深思,既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又可树立其正确的历史观。

3、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止” 的内容基本对应。比照学习,可实现学科渗透。

4、为“走进鲁迅世界”的专题学习垫石铺路。

二、选材及理由

1、主打材料,选定由蒋廷黻撰写、沈渭滨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共计109000字。蒋廷黻,著名历史学家,先后做过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写于1938年春夏之交,那正是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的年代。在这本著作里,他从外交内政的关系入手,重点论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改革内政的各种方案,凸现出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其殷殷的爱国报国之情,动人心魄。全书篇幅虽短,学术含量却很高。从鸦片战争到抗战前夕近百年的历史,他写得磅礴大气却又深入浅出、好读耐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时间的汰洗仍倍受后人垂青,是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2、辅助材料

①选定文章:潘旭澜的《走出梦话——太平杂说》;李乔的《也说曾国藩的可怕》;王树增的《百年前的李鸿章》;周振鹤的《当饭菜吃还是当衣服穿》;陆健东的《一八九七的遐想》;Feishi的《中国入世:一个历史的诠释》。这些文章阐述了当代学人对这段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到见解,其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行文结构的文本体例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②选定著作: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由蒋梦麟著的《西潮•新潮》,共计320000字。扩大学生视野。

三、学习过程确定专题学习“主题词”、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及研究方向。

①主题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学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过去的伟大,不学西方历史不知道中国现在的贫弱。②原则:观历史之流变,其事件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评历史之人物,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③方向:近代百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丧失了哪些机遇?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得与失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功与过的评价,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课内学生精读主打材料: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总论,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专讲外患)。两课时。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专讲内忧)。两课时。第三章,自强与失败(专讲自强的“洋务运动” )。两课时。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分别讲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两课时。

3、课内学生根据精读过程中疑点、迷点,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思考探究,辨别真伪,阐述自己初步的感想或见解。四课时。

①问题,试举三例:

A、历史教科书上说:“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设立译馆”,委托好友“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起积极作用”(见第4页,第10页);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四节“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中说:“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这“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与“民族的英雄”的评价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林则徐”是什么样的?我们怎样评价?

B、历史教科书上说:“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见第19页)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二章第四节“洪秀全失败”中说:“我们更能看出他(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 “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这相互矛盾的评价,应如何看待?

C、在历史教科书上,我们看到兴办一系列自强实业的有李鸿章这个名字,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也有李鸿章这个名字。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评价李鸿章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的政治家。” “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世界的历史的意义,他一下就看清了,并且大声疾呼的要当时的人猛醒与努力。这一点尤足以表现李鸿章的伟大。”想想,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评价?

②假设,试举三个:

A、假如1792年英国全权特使马戛尔尼侯来华交涉成功,中华帝国可能朝一个什么方向发展?“鸦片战争”、“虎门硝烟”能否避免呢?

B、假如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不仅敢于“虎门硝烟”,还敢于公开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的主张,中华民族是否会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C、假如没有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李鸿章等所领导的自强运动能否救国救民族?课内推出辅助材料中选定的文章,阅读并思考。试举三例:

①潘旭澜文章中是怎样评价太平军造反的?文章比较论证的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②李乔文章中评价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给你哪些启发?

③周振鹤文章中谈到中日两国对于外来文化态度差异的观点,你是否能接受?其“当饭菜吃”和“当衣服穿”的比喻及阐述方式,可否借鉴?四课时。

课外浏览蒋梦麟的《西潮•新潮》。

课外制作“中国近代史自强事件年表”,制表细目即“皇帝年号”、“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一些学生还在表格中列入了与之相对应年代西方或日本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革新运动(详见附表)。

7、课外整理、组织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运思成文。8、评价,一课时。生打印、编辑、内部发行《家园》第4期。

四、成果收获这是一段生命历程的体验,更是一次思想精神的“蜕变”,全班48人,其中25人的习作优秀(对这个年龄段学生而言),不仅写得有思考,有思想,有见地,而且行文、结构等方面有惊人的表现,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口中吐出的言语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分量,我们莫名地激动,也许刚刚学会爬行,但至少我们在试着站起来了!”

 

 

试举学生习作片断如下: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但我很否定“反封建”这个词,因为历代的农民起义并不是反封建而是“反王朝”“反君主”。等他们起义成功了,另一个封建王朝也就建立起来了。所以他们并不是“反”而是“接受”。(陈柯)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地前行,政教合一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已放弃的政体,在泱泱之中华也不可能借尸还魂。历史长河的优胜劣汰不是区区洪秀全所能看尽。他为自己编造的神话所造就,也被神话所抛弃。这是他的悲哀,又何尝不是中国之悲哀?在国运堪忧的多事之秋,太平军揭竿而起,在外国侵略加剧之际起兵作乱,这对中国本来就步履艰难的近代化自强改良运动无疑又是致命的打击。(金璐)    

我也看到,在中国近代史上,何尝没有昏君、庸官和愚民呢?我们浪费了二十年,一个国家需要太多个二十年了,而一个国家又能有几个二十年?我们如果抓住了这个二十年,在世界的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有如果吗?没有!我们能用什么向历史讨回?(彭冕妮)    

回顾百年,放眼世界,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无数伟人的身影: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仰视先辈及先辈们走过布满荆棘的路,我们将接过你们的旗帜,负起应负的责任,继续奋勇地前行……(陈华丽)

辛勤劳作换来丰硕的成果,《深圳青少年报》“中学周刊”2002年3月20日第三版介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发表了陈佳丽、陈柯、李艳梅、苏维等同学的文章;2002年4月10日第3版发表了史鉴同学的文章。是的,我的学生“站起来了”,我更期待着他们“飞”起来的那一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