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获奖案例选登:张美勤—
获奖案例选登:余文伟—
常攀登:人民版古代中国
常攀登:人民版新兴力量
常攀登:美苏争锋教学设
最新热门    
 
常攀登: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时间:2009-10-18 17:04:15  来源:常攀登
 

cpdcpd2004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1/132944/archives/2007/551335.shtml

 

新课标 新课堂 新模式

——人教版高中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堂实录

●常攀登

 

    【人教走廊·开栏词】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思想、有效的办法。来解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教学、评估学习……“人教走廊”应是多姿多彩的,编、读、教、学诸方同仁。漫步其中,撰稿参与,阅读思考,交流协商,互动互助。广益教学,对理解历史、感悟人生、服务生活发生积极作用.乃专栏之最大愿望矣。   新课标 新课堂 新模式 ——人教版高中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堂实录 常攀登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的形成。     2.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     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4.过程与方法   分析、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5.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就拿我仃J国家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金钱观也随之而来,并使我们在精神、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党和政府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来协调各种关系,共建和谐社会。那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呢?(生:百家争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请大家先来看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的形成。     下面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师:什么是“百家争鸣”呢?“百家”是泛指,形容学派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辩难。百家争鸣就是指不同的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反驳,又彼此交融,进而使学术文化出现繁荣的局面。(板书)     师:“百家争鸣”出现于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呢?     生:春秋战国。     师:很好。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的时期,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大变革在当时具体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生: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意识形态和文化上“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问”,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师:不错。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的局面形成,这就促成了思想自由发展难得的社会环境;再加上“士”阶层活跃,私学的兴起,又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学者”。在他们的推动下,百家争鸣成为了可能。那么,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生产力的发展。     师:很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基础的大变革,从而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化,针对这些变化,不同的学派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便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基础的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派别有哪些呢?(板书)     生: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师: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些学派的主张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主张各属于哪一派别的思想。     万物虚无,福祸相依(道)——“无为”;朴素辩证法思想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墨)——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法)——法治;中央集权;政治变革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儒)——“仁”;民本思想     生:(判断回答)    。     师:我们以上主要分析了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请同学们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 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师:是的。任何思想文化都是当时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并服务于当时经济政治的发展。那么,用哲学语言来说,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过来,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板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为思想意识领域的百家争鸣又是怎样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的呢?(板书百家争鸣的意义)     生: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 巨大的推动作用。     师:是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时期产生的百家争鸣,它源于当时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引导学生看课标要求 (2),过渡到下一问题)       (二)儒家的形成   师: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指出儒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     生: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     师:不错。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就是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众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经孟子、荀子发展改造,在战国诸子百家中 成为蔚然大宗。他们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呢?请同学填表比较。  

 

春秋(产生)

战国(发展)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主张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荀子:人定胜天,天行有常     生:(学生填表)     师:(总结)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时期,战国时经孟子、苟子发展,成为蔚然大宗,西汉时期又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从而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板书)     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后它的地位随着历史发展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再看上面的图表,教师板书儒学地位的演变过程:春秋(产生)——战国(冷落)——秦朝(打击)——西汉(独尊)——维新变法(创新意)——新文化运动(抨击、动摇)】     儒家思想在春秋时产生,战国时由于它在诸侯纷争时代“无助”于国家的统一,遭到统治者的冷落;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又遭到沉重的打击;西汉经董仲舒发挥改造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而成为正统;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儒学受到了抨击,正统地位动摇。以上是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文 化本身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想文化具有阶级性。     师:很好。任何思想文化都具有阶级性,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是我们得出的又一规律性认识。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思想文化呢?     生: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师: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要批判继承,又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会更加的健全,我们的品德才会更加的高尚,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诚信。

        (三)高考链接     我们学习了思想文化史的开篇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本节内容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同学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多多留意与本课知识相关的社会热点,分析理解它们彼此问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进行高考复习,我整理了以下几个与本课知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希望能给同学们有所帮助与启发。     (1)全球华人的祭孔活动——注意孔子及儒学的重 要地位     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祭祀大典于2005年9月28日在曲阜孔庙举行。社会各界代表以及海外游客3000多人参加了祭孔活动。如今,2007年全球华人联合祭孔活动的准备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届时曲阜“三孔”又将成为全球华人关注的焦点。祭孔大典的举行,说明人们对孔子的历史地位以及儒家思想历史价值的重视程度提高。因此,我们课下要特别注意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现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明确儒家思想 的重要意义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与人际关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这些主张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如树立科学人生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协调 市场机制等。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方略——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与互补性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2001年,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倡导建立诚信社会。因此,我们除了在注意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和互补性,进而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的态度。     (4)挖掘地方特色——“三孔”旅游的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等。    

        (四)课堂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的剧烈变革   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大量杰出人物的产生 2.下列有关孔子“仁”的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孔子由热衷于政治转向潜心办学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统治腐败      B.自己的政治主张遭到冷落   C.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D.办学可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5.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得士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的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    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度,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他学派的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8.下列思想家中,认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是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 9.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实质是   A.应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B.建立贵族垄断文化的机制   C.应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          D.通过教育途径,选拔治国的贤良人才 10.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已经提前作好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准备工作。届时曲阜“三孔”又将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   (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4)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     【参考答案】1.A。2.B。3.A。4.B。5.c。6.D。7.B。8.C。9.D。10.(1)“爱人…‘以德治民”;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历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统治者注重“三孑L’,的修建和保护。(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与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供汲取的养分。(4)略。     (作者地址/山东省嘉祥县第三中学,27241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