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获奖案例选登:张美勤—
获奖案例选登:余文伟—
常攀登:百家争鸣和儒家
常攀登:人民版新兴力量
常攀登:美苏争锋教学设
最新热门    
 
常攀登: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12  来源:常攀登
 


 

常攀登: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教学设计


常攀登:《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常攀登: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教学设计

 

 


常攀登老师的历史博客

地址:山东省嘉祥县第三中学

邮编:272412  QQ:286307168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1/135667/index.shtml  

 

 

 


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教学设计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课标内容】

 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结构】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业的繁荣)

1.商人势力的发展:

(1)商人的由来: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汉代:商业活跃,商人成为“四民”之一。

(3)唐代:商人商旅往来频繁,无所不至。

(4)宋元:商人远行贩运发达,海外发展迅速。

(5)明清:出现了会馆,地域性商邦崛起(晋商和徽商)。

(疑难探究)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明全国?(提示: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提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2.商人的特殊生活与观念:

(1)特殊生活: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2)观念:重利轻离别、进取、冒险。

(疑难探究)“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一》

请思考:《战国策》描写了战国时期齐国都临淄怎样的景象?(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居民生活富足的繁华景象)封建城市的繁荣是古代经济中哪一经济结构繁荣的主要表现?(商业经济)商业经济的繁荣除城市繁荣外还有什么表现?(商旅贸易频繁;市场的繁荣;货币融通方便等等。)

二、“市”的发展演变

1.发展演变:

①秦代:管理“市”的规定,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严格。③六朝:乡村形成“草市”,实行行政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晚期大城市出现“夜市”。⑤宋代:“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设施完备。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非常繁华。

2.“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

①早期的“市” 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②政府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如“日中而市”;坊市分开等。)

(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①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②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疑难探究)材料一:《周易·系辞》有“日中为市”。唐朝初期仍然有“日中而市”的古风

材料二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晚唐朝诗人)杜荀鹤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请回答:上述材料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里?(唐代后期和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

南宋市镇续有发展。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有15个市镇,今人考证尚不只此数。又宝庆《四明志》记鄞县有市镇18,慈溪县有16,定海县有l3;景定《建康志》记全府有淳化等14镇、汤泉等20余市。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市镇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材料反映古代商业取得怎样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市镇”由“草市”发展而来,它的出现表明春秋战国以来那种商业布局被完全打破?

(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的局面被完全打破。)

三、商人的活动

1.商人的生活方式: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2.发达的商运:商运集中

   方式 :水运:俞大娘航船   

 陆运:丝绸之路           

 海运 :海上丝绸之路

四、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出现商业集中趋势。

2.汉代:长安和“五都”成为全国性商业中心,还有众多的地方商业中心。

3.南北朝:江南也出现商业都会(建康、山阴等)。

4.唐代:除长安、洛阳外,广陵“雄富冠天下”。

5.宋代:东京商市繁荣

6.清代:苏州、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疑难探究)对比汉、唐两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唐代都城坊市布局严格分开,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宋代都城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了街市,取消了营业时间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原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重难点突破】

1.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2.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发展阶段:①战国秦汉时期快速发展;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缓慢发展;③隋唐时期恢复繁荣;④宋元时期突破旧制;⑤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2)原因:①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策:政府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④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⑥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1)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2)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利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4.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

(1)根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2)联系: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相联系,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课时检测】

1.明朝“嘉庆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明中后期(     )。

 A.富起来的地主较多

B.原来富有的地主被后起的超过

C.商品经济发展,经商致富者多了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冲击封建经济

2.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兴起开始于(   )

A.战国时期 B.汉代 C.隋唐  D.明清

3.下列对汉代都城长安的“市”描述正确的是(   )

①是长安的集中贸易地 ②官府对市的场所和时间有严格规定 ③已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 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民间集市“草市”出现于(    )

A.汉代  B.六朝时期   C.唐代   D.宋代

5.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不迟于(    )

A.汉代  B.六朝时期   C.唐代   D.宋代

【答案】1.C 2.A 3.C 4.B 5.A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解读】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内容标准正是抓住“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两点,要求学生通过它们来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内容标准注重“主要耕作方式”,是想让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内容标准注重“土地制度”,是想让学生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在农业社会中,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核心。中国的土地可以分为可耕地和非耕地。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集中在可耕地部分。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产生私田。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改变了“田里不鬻”的传统,土地开始私有化。军功授爵与土地兼并是私有制度土地来源的主要途径。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诏书,从法律上正式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从此以后,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比例数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比例数日益增长。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往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将收获的大半,奉献给地主。因此,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知识结构】

一、中国古代农业产生和发展

农业是人们的衣食来源,是“本”,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1.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特点:①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牛耕、铁制农具

③动力:人力-畜力-水力

④方式:群体协作到个体家庭“男耕女织”

(2)表现:①原始阶段:“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牛耕和铁农具出现 (中原地区:铁制农具、铁铧)

③西汉:牛耕逐渐普及、耦犁(二牛抬扛)

④东汉:一牛挽犁

(3)作用:①有利于荒地的开垦;②提高农业产量。

(4)局限: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的基本形式,不利于技术革新。

2.水利技术进步

(1)著名人物:大禹、西门豹、李冰、王景等

(2)著名水利工程:①芍陂、都江堰、漕渠、白渠;②对黄河的治理:王景;③地方特色工程:井渠(坎儿井)。

(3)农学水利著作:《河渠书》《沟洫志》《农政全书》等

(疑难探究)中国古代水利事业主要成就有哪些?

(1)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防洪、灌溉。(2)战国时期:①李冰---都江堰(成都附近)。②郑国---郑国渠 (关中地区)。③关中农民创造“井渠”(坎儿井)。(3)两汉时期:①关中地区灌溉渠道有合理规划;②东汉,王景治理黄河。(4)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5)明清:灌溉工具改进。

3.本质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反映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而促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疑难探究)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是什么?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1.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奴隶社会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1)产生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2)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经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政治: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3.小农经济形成

(1)产生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主要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精耕细作。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2)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疑难探究)黄梅戏《天仙配》唱词“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

【课堂检测】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

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6.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答案】1.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B 5.C  6.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课标解读】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是埃及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以来,奥斯曼帝国对于埃及的统治在政治上渐渐流于一种形式即宗主权的明确,经济上则主要体现为对于埃及的赋税征收。至18世纪末,埃及政治上已被马木路克控制,经济上埃及的土地和赋税收入的大部分则通过包税制落入马木路克的手里。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成为埃及真正的统治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分裂和衰弱,从而给西方国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落后的封建制度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发生猛烈的碰撞,迫使埃及社会进行改革,以寻求本民族及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二是西方殖民国家对埃及的侵略。英法两国的侵略特别是拿破仑远征军的入侵(1798——1801)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猛烈冲击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长期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中开始向前迈进。三是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具备了改革所需要的政权前提。阿里政权为应对国内外危机,表现出必须富国强兵的强烈主观要求。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经济上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在此基础上废除包税制,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方面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工业方面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先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改革后,埃及的外贸额、国库收入和人口都出现了大幅度地增长,说明改革促进了经济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政治方面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同时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文化上创办学校,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大批埃及青年支欧洲留学,出版了许多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方的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军事方面,征召组织军队、训练军队、培养军官、用先进武器装备军队。

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说明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曾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了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知识整合】

一、穆罕默德•阿里发展的历史背景

1.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推翻了原来统治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但马木路克的残存势力仍然很大。

奥斯曼素丹在埃及实行包税制的征税形式。规定凡是能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的,就可以获得包税权,包税人在包税区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他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收取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

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埃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争权夺利,战乱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2.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18世纪中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英法等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埃及的殖民扩张活动。1798年,法国政府派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英军和入侵埃及的法军展开了争夺。

3.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遭到埃及人民的英勇反抗。1798年、1800年和1804年,开罗人民先后发动了三次起义。在第三起义中,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了起义者一边,起义取得胜利。1805年,阿里迫使奥斯曼素丹任命了为埃及总督,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

颁布法令,没收一些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的土地,取消了包税人的免税地。并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了他们的土地。

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对宗教地产的证件重新查验,把那些没有地契或地契不合格的宗教地产收归国有。

1814年阿里下令正式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此后又进一步改革了土地制度,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押土地的权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2.发展经济的措施

(1)农业方面: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加固、修筑各类堤坝。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特别是发展棉花等经济作物。

(2)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从西欧国家引进工业生产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管理。

3.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1)政治体制方面,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和割据的局面,穆罕默德•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

(2)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3)军事方面,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

三、改革的后果

1.对外扩张加剧

(1)扩张的史实

①1811年,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经过十多年的苦战,使阿拉伯半岛实际上成为埃及的属地。②接着发动对苏丹的战争,占领了苏丹。③1824年,入侵希腊,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④1831年,埃及军队侵入叙利亚,挑起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迫使奥斯曼帝国承认阿里拥有在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

(2)扩张的后果

通过战争,穆罕默德•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还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但是,连年的战争影响了国内改革进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动摇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根基。

2.改革的失败

(1)失败的原因

①穆罕默德•阿里政权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掠夺和奴役,苛捐杂税繁多,劳役日益沉重,战争无休无止,强行征兵频繁。人民逃离、土地荒芜、工厂停工、武装起义时有发生,改革难以为继。②穆罕默德•阿里的扩张与英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严重的冲突。英国支持奥斯曼帝国,使埃及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英国的工业品涌入埃及,埃及的民族工业被冲得七零八落。

(2)失败的标志

1849年8月,阿里病逝。继任者阿巴斯一世废除了阿里的一切改革措施,改革最终失败。

四、改革的意义

 (1)改革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     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2)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几百年来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进程。

(3)改革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更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得以维护。埃及实际上摆在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改革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和扩张,但改革的措施却为埃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重难点突破】

1.穆罕默德•阿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国内:第一,阿里政权建立时,多年战火已经使富饶的三角洲变成了荒芜之地,新政权处在税收不足、无赋可征的窘境。 第二,部分长老和商人因支持阿里起家和帮助他击退英军入侵而势力大增,在经济上长老拥有大片宗教田产和部分包税领地;商人则掌握大部分贸易权, 阿里对此深为不满,感到是对自己权力的极大威胁,亟需削弱他们的势力。

国际:埃及在事实上的独立,也受到西方列强和宗主国的严重威胁。英法虎视眈眈地盯着埃及。1807年3月20日,英国勾结马木路克入侵埃及,妄图乘阿里政权立足未稳,将它颠覆。奥斯曼帝国对阿里王朝的兴起也如芒刺在背。

另外,穆罕默德•阿里本人也极有抱负,他十分羡慕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与文明,希望埃及能够成为像英、法那样的强国,甚至希望建立一个其他阿拉伯国家都臣服于他的大帝 国。为此,阿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如何体现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工业方面: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

政治方面:仿效欧美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相当于内阁,下设若干政府部门;还建立了咨议会。

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在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的同时,还选派了大批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组织翻译了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

医疗方面:按照西欧模式建立医院。

军事方面:按照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他不但请法国军官作自己的军事顾问,还建立了各类军事学校,从法国等西欧国家请来军事教官,为埃及培养新型军官。

3.怎样评价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他用极端的手段消灭了中世纪最反动的、在埃及肆虐数百年的马木路克势力,结束了埃及长期处于动乱、分裂、割据的局 面,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了棉花等商品经济,培养和造就了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因而长期停滞发展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口有所增加。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穆罕默德•阿里依靠本国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它使西方殖民者不敢轻举妄动,人侵埃及, 使他的土耳其宗主国望而生畏,接连败退,所有这些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客观上是符合埃及人民利益的,因而是进步的。

       但是,穆罕默德•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人力和物力,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1)随着改革的进行和国家的富强,阿里并没有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而是不断向外扩张, 掠夺新的领土,奴役其他弱小民族,从而使阿里政权处于同埃及人民和被奴役国家人民对立的地位;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激起他们和其他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2)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和管理体制的落后。阿里在进行经济改革时遇到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首先是资金匮乏。他开办的工厂,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多少利润,使工厂得不到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其次是管理不善。阿里实行中央集权制,工 厂的原料、机器和燃料的供给、人力的配备、计划的制定等均由政府负责。工厂主管人员的权力有限,他们大多是现役或退役的军官,他们用克扣工人工资和编造假帐的办法来降低成本,用延长时间和硬拼设备来增加产量,使生产极其混乱。

(3)外商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而将一些老式的、残缺不全的甚至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使之花费大量外汇,得到的却是一堆废铁。外国技师消极怠工,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处心积虑破坏生产。

(4)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它们决不容许地处要冲、物产丰富的埃及通过阿里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国,英国对横亘在通往印度道路上的埃及更是视若仇敌,为此他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

【课堂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木路克在训练

 

          

 材料二  马木路克原意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路克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生性强悍,习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的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态意屠戮百姓、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乱动的祸源之一。

请回答 :

(1) 埃及的马木路克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

(2) 马木路克被消灭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之间有何关系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