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案例教学法在“历史教
何琼:让学生通过案例了
解爱群:历史新教材内容
陈彩芳:历史乡土资源的
“秦始皇的困惑”教学案
13日晚在线研讨:教学案
13日晚在线研讨:教学案
秋水斜阳:感谢鸦片战争
娜娜:反思历史教学案例
刘海明:从一个历史教学
最新热门    
 
获奖案例选登:张美勤——大历史与小历史

时间:2009-10-18 17:05:56  来源:张美勤:…
 

浙江嘉兴获奖历史教学案例选登

大历史与小历史

—“文化大革命”教学案例分析

张美勤

 

    “大历史”(macro-history)这一名词,由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创,是指“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1],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将史料高度压缩,探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他的《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等著作无不体现着“大历史”观。“大历史”即宏观历史,从尽可能多的史料中,摈弃“应当如是”之偏见,探究“何以如是”之因果关系,纵横捭阖,古今一体。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历史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强调每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或整个古代史中的赋税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等等的演变,就是大历史。中国近代史也是如此,我们强调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近代化进程这三条基本线索,经常把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作一比较,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历史。总而言之,大历史观用于历史教学,符合历史学研究特点,体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

    与大历史相对,自然就是“小历史”(micro-history),就是微观历史,就是历史的细节。“小历史”与大历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纵观黄仁宇的论著,其精到的见解中,史料信手拈来,不乏一些 “袁绍一家父祖经历、黄巢行军路线”[2] 之类的琐碎之事,甚至还会穿插“白蛇传”之类的传说。大历史离开了翔实的史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历史学的重要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中,相对于大历史的广为应用,小历史观的贯彻就不尽如人意。因为,大历史可以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各种教参、教辅的现成结论,而史料的选择、裁剪,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时间的投入,需要教师广泛的阅读积累,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时下我市的历史教学普遍应用“以史导论”的模式,“历史的细节”日益受到专家和教师的重视。

    在“文化大革命”教学中,用大历史与小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尤其强调历史细节的震撼作用,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文化大革命”共两节内容。我对两节内容“全国打动乱”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进行了综合处理,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文革”是什么?(小历史)——教学重点

    2、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大历史)——教学难点

    本堂课的灵魂是使学生了解了“文革”之后,从悲剧中得到震撼,从震撼中得到启迪,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采用了大历史与小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汇聚到一点的“核爆炸”。按照教材的观点,“文革”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左”倾思想发展、泛滥的结果,而再究其根源,未尝不是民族劣根性、人类劣根性的外化体现。这种对教材观点的延伸,主要是作为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而非简单地告诉他们一个结论。“文革”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就用一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作为回答是十分苍白无力的,因此主要靠史料来充实,包括图片、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材料。然后由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文革”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具体我是这样处理的:

    导入: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

    “打碎旧世界,创立新世界”(文革宣传画);《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照片);文革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照片);批斗彭德怀的照片;刘少奇被迫害致死(照片);忠字舞(照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照片);破“四旧”(照片);暴尸街头(照片)等。

    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文革”爆发的经过:爆发的标志;“一月革命”、“二月逆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教师讲述文革中发生的故事:

    故事一:笑的故事:一个天生不会笑的人在毛主席像前的表情像哭,工宣队采用各种办法迫使其笑,受尽各种折磨,由“不笑的敌人”变成“不会笑的人”,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启示:“连一个表情也不放过——它显示了文革的绝对权威。”[3]

    故事二:一个8岁的死刑陪绑者:一个1米2左右的孩子因为家门口出现一条发动标语,公安局认定是她的父亲教唆她写的。为了使小孩招供出她的爸爸,公安局想尽各种办法威逼利诱,甚至被押到刑场看行刑。父亲说:“别怕,孩子,他们在逗你玩呢!”启示:“真正的残暴,是针对无辜。”[4]

    提问:“文革”究竟是怎么回事?“文革”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何?

    学生概括对文革的印象。

    学生的回答有:恐怖;疯狂;权力斗争;人性的泯灭;理性的沦丧;大动乱;个人崇拜;“左”倾思想泛滥;法律制度的践踏;等等。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

 

 

    教师投影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1957年7月

    材料二:文革书信选摘

    材料三:毛泽东《炮打大字报——我的一张大字报》

    材料四:林彪“5·18”讲话

    这些材料主要说明文革爆发的几个原因:(先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长期“左”倾错误发展泛滥的结果;个人崇拜;对国内外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错误争夺权力等等。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启发:(材料)义和团中人们的狂热愚昧行为[5];(材料)苏联“大清洗”运动。

    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感想。

    教师总结:文革的发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漫长,封建的遗毒深扎于我们国家、民族、社会的肌体。可见,虽然我们在百年的炮火中走进了现代文明社会,但是我们的启蒙运动远远没有结束。“华老栓”、阿Q等人始终存在着。其次,民众力量如水般浩浩荡荡,潜藏着巨大潜能,可以荡涤污秽,如五四运动,也可以摧毁文明,如义和团运动、文化大革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归根结底,要避免重蹈文革的覆辙,必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健全民主法制建设。

    布置作业:听爷爷(奶奶)讲文革的故事。(写成口述实录,下堂课交流)

    推荐书目: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这堂课充分贯彻大历史与小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注重历史细节。首先,通过教师的讲述向同学介绍历史细节,感动学生;其次,通过布置作业,由学生亲自去探究细节;最后通过推荐书目,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兴趣,讲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注重小历史的同时,放宽历史的视界,将文化大革命与义和团运动,与华老栓、阿Q,与苏联的大清洗运动相联系,探讨“文革”背后蕴含的内容,使学生对文革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文革不是一两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个民族的悲剧,我们对文革的反思不仅仅停留在谴责与否定上,而是反过来看今天,看自己,如何使社会发展得更健康,如何应对今天的难题。

 

 

    不仅仅是“文革”,其他的历史问题我们也可以结合大历史与小历史观进行教学。尤其是历史细节的描述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历史细节的挑选尽量要贴近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通俗易懂;讲述历史细节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以语言魅力感动学生;引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密切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忌用无聊低俗的材料来博学生一笑;历史细节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语言,也可以是图片、视频,可以用对比、互补等方式突出主题,震撼学生;讲述历史的细节,不是教师一言堂,也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比如“文革”这一课,通过布置作业、下堂课交流和推荐书目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当然,历史细节的巧妙运用,关键在于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的源泉是阅读,阅读能够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水平,拓展理论深度。因此,上好课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

[1]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

[2]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3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