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人教版历史材料解析精选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
江苏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教
何成刚:4月3日赛埔学报
历史教育学硕士论文摘要
13日晚在线研讨:教学案
第13课 文艺复兴 教学设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13.南美独立战争形势
第13课  欧洲、日本经济
最新热门    
 
13日晚在线研讨:教学案例选2

时间:2009-10-18 17:14:59  来源:聂教授
 

 

从三易课本剧《去留肝胆两昆仑》所想到的

 

学完高一“戊戌变法”后,学生们对维新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举印象深刻。但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变法失败后选择“留下”赴死存在争议,认为他死得不值。我想如果让学生进行辩论,可能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增长,但他们很容易在“两选一”的思想方式中争个“你死我活”,在正确理解历史的方法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如果将辩论转为思考“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让学生做一回“当时人”,去探究其中的缘由,领悟当事人的抉择过程,效果也许会更好。于是,我和学生商议:针对谭嗣同的就义,深入学习,编演课本剧“去留肝胆两昆仑”。

 

学生表示赞同,经过自愿报名和推荐成立了剧组。几天后,剧本“出炉”了。

 

(剧本第一稿)

 

第一幕:兄弟话别

 

(旁白:慈禧“临朝听政”的消息传出后,霎时,京城里刀光剑影,风云骤变。)

 

梁:“听说皇上已经被慈禧软禁了,她绝不会放过我们。”

 

谭:“Oh! My god! 我可怜的圣上啊!慈禧这只老狐狸,我和你拼了。”

 

梁:“大哥,不要冲动啊!听说慈禧已布下天罗地网等我们,你去了不是自投罗网吗?我们先避避风头,等风声松一些再说吧!”

 

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烂命一条,你别拦我了,后会有期!”

 

梁:“大哥,大哥……”

 

第二幕:刑场脱险

 

(旁白:可是事与愿违,营救失败。谭嗣同不幸被捕,几天后押往北京菜市口行刑。)

 

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是做错了什么?天啊,我比窦娥还冤啊!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绣,不带走一片云彩。哦,阿门!”

 

王五等:“大哥,我们来了……”只见几位大侠轻功一出,将谭嗣同救出。

 

(剧本第二稿)

 

第一幕:志士诀别

 

(旁白: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百天的维新运动宣告失败,顽固派疯狂反扑,血溅京城。)

 

梁:嗣同,皇上已被慈禧太后软禁,我们多年的努力功亏一篑了。

 

谭:都怪我,我不应该相信袁世凯的。我没想到他是慈禧的走狗,竟会出卖我们啊!

 

梁:这怎能怪你呢?是我们没有考虑周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谭:事到如今,看来不用暴力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变法之路行不通啊!

 

梁:现在不是谈论改革与革命的时候,外头正在大肆逮捕维新人士,我看你还是和我一起躲一躲吧!

 

谭:不,不,在这危急关头,我怎能弃皇上于不顾呢?况且南海先生下落不明,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

 

梁:这些固然要去做,但现在条件不允许,我们的力量已经很薄弱了,不能轻易送命了。

 

谭: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你不用劝我了,就让我留下来坚守阵地吧!

 

 

 

第二幕:慷慨赴刑

 

(旁白:谭嗣同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镇定自若。不久,被押往北京菜市口行刑。)

 

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谭:“今天我为了维新大业牺牲,死得光荣,死得其所!”谭嗣同边走边说。

 

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人,还有后来人!”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对天大喊,倒在血泊之中。

 

(剧本第三稿)

 

第一幕:志士诀别

 

(旁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宣告失败。)

 

梁:“复生兄,听闻那拉氏已将皇上囚于瀛台,她绝不会轻饶我们。”

 

谭:(面向皇宫方向,双手向右握拳)“皇上,我定要设法救你!”

 

梁:“复生兄,宫内守卫森严,恐怕难以救出皇上!你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了。”

 

谭:“卓如,皇上如此器重我,作为人臣,怎能弃皇上于不顾呢?”

 

梁:“复生兄,皇上于我们有恩,理应报答。只是仅凭你我的力量,是以卵击石啊!”

 

谭:“卓如,你别劝我了。只要还有一点希望,我就不会放弃。就算陪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梁:“复生兄,你这又何苦呢?现在局势于我等不利。而东瀛或有一栖之地,复生兄何不与我一同前往,他日再图维新大计。我已与日本大使商议妥当,不日便可启程。”

 

谭:“卓如,非也,非也!我志不在东瀛,现在尚有许多大事等我去办,虽希望渺茫,恐怕还是可以搏一搏。吾等书生,一身碌碌,只是这几卷书册,是我毕生的心血,还望卓如兄能代为保管。我一个人死不足惜,只怕牵连家人。这封家信也望卓如兄代劳,不甚感激!”

 

梁:“复生兄,你耿直坦然,我是自叹弗如。正所谓留得青山在……

 

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生死未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梁:“复生兄,吾书生意气,全无复生兄此等高远见解,惭愧,惭愧!可是……

 

谭:“卓如,我主意已定,你别再劝我了。时日不多,就此告别!”

 

 

(二人眼神坚定,凄然抱拳相别。)

 

 

 

第二幕:刑场英雄

 

(旁白:9月25日,谭嗣同被捕。他在狱中意气自若,整日绕室而行,拾取地上炭屑,就粉墙作书。9月28日,谭嗣同被押往菜市口行刑。他带着枷锁,走在最前面。)

 

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今嗣同有幸成为第一人,死而无憾!只是希望能够唤醒国人,勇往直前,继续振兴中华大业。那么,我的血也不会白流!”

 

(旁白: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远走和留下的人都是光明磊落的,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从第一稿的戏说历史,到第二稿的误解历史,再到第三稿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学生不仅比较准确地理解了谭嗣同选择留下赴死的原因,解除了课后的困惑,而且形成了正确的评价、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态度。反思这次教学经历,我对课本剧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符合史学本身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在

新课程背景下,值得提倡。

 

历史包罗万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无所不及,但最明显的特点是过去性。历史上的人和事,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历史,更准确地理解历史、评价历史呢?编演历史课本剧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形式。课本剧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起学生参与的强烈兴趣,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通过编演历史剧,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真正在角色的研究和扮演中尝到了历史的原汁原味,真正学到了历史。

 

那么,在课本剧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呢?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任何过去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表演得到“再现”,但编演课本剧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每节课都用这种形式是不现实的。在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原则下,一般可以选择重大的、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事件加以编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表演得更出色。课本剧《去留肝胆两昆仑》就是在学完《戊戌变法》一课后编写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谭嗣同是重要的维新人物之一。而学生对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选择“留下赴死”存在争议,用当代的价值观和思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谭嗣同的抉择。教师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来解决他们的认知冲突,需要让他们做一回“当事人”,神入“历史”,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缘由。

 

二、及时指导,指出问题。剧本的编写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历史剧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促进者和合作者。本次教学的互动就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三次修改剧本的过程中。

 

首先,在布置编写剧本任务后,就应该给学生以宏观的指导。剧本第一稿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所以严重违背历史。其中“刑场救援”明显是学生有意为之,将他们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当时人”的身上。他们还不能接受谭嗣同献身的事实,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容易戏说、大话历史。虽然历史不能还原,但我们可以求真。尤其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和关键地方,尽量向真实的历史靠拢。

 

其次,在指导时要提供有效的资料,并且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在学生编写剧本第一稿之后,我看到了问题,向他们提供了一些书目和论文。可是在第二稿中,学生用当代正统的思维来理解谭嗣同,将其塑造成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可见并没有利用好我提供的资料。学生的知识和时间有限,而我提供的资料《戊戌变法史》、《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论》等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提供书目等相关资料时,不能一味地给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资料,以便更快更好地进行剧本的编写。在第二稿之后,我和学生一起阅读、分析了这些资料,在理解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了其中的部分资料。

 

 

 

再次,要注重全员参与,上下互动。

 

在编写第一稿和第二稿时,都只有成立的10人剧组和教师参与。

 

不仅缺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范围也非常狭窄。而最终课本剧是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的,所以应该调动大家积极参与进来。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他同学分别从称呼、人物定位、语言设计等方面进行置疑,为剧本的再次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大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得出谭嗣同选择留下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报圣恩,酬圣主。”维新运动兴起后,光绪帝非常器重谭嗣同,授予四品卿衔。对于当时传统士人来说,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就是人生莫大的荣耀。当时谭嗣同是带病进京的。在变法期间,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由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具体执行的。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于瀛台,他自然是积极设法营救。这与岳飞的忠君报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二,由于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和压迫,中华民族的自强性、反抗性和正义感受到严重摧残、压制和扭曲,而社会上强权政治、自私自利、明哲保身、苟且偷生之风盛行,对反动的恶势力麻木不仁。这些,对于先知先觉者而言,不能不是莫大的悲哀和痛苦。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侠气和佛骨的双重影响。谭嗣同交友甚广,曾向大刀王五

 

学习武艺,结交江湖侠士。因此,他身上蕴涵着浓烈的侠义气质。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注于维新大业,结果却“壮志未酬”。“孤胆英豪,吾谁于归”,他决心要献身于这一事业,这也是合情理的。同时,他结识佛学名家杨文会后,从杨学佛。佛家有云:“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看来,谭嗣同是深刻“领悟”到佛经精髓,所以才会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豪言壮语。

 

正是以上各种因素掺杂在一起,促成了谭嗣同的“坐以待捕”。他恨清朝政府的无能和国民的麻木不仁,他想用自己的鲜血来上报君恩,下唤国人,挽救中国,振兴中华!

 

课本剧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无论用哪种教学形式,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秀”,而忘记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