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教科书高一历史模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最新热门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家争鸣

时间:2009-10-18 17:29:16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时代的政治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对春秋战国之际各学派的思想已有总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道家、儒家、法家三学派的政治思想。
通过阅读教材中提到的《老子》,《孟子》中部分言论,进一步提高阅读和理解古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道家、儒家、法家政治思想的概括,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是在已有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加深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因此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已有知识及课外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先自行进行抽取和概括,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列表格的形式,分析和比较儒,道,法三家不同的政治主张,并判断它们不同点的历史根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学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先哲们积极的政治意识和进步的政治主张,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商鞅变法有关内容的学习,以古论今,与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树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史上的社会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极重要的一个文化转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蜂起,争霸战争频仍,打破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陈旧的政治格局。私有经济迅速发展。与之相呼应,礼制也受到了冲击,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对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敬神事到重人事,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诸学并存百家争鸣,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天文学等各个文化领域都吸收然后扬弃了宗周的文化体系,与社会变革的新时代特征相表里,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水平。本学习内容就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作了介绍。

【《老子》的“小国寡民”主张】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主要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1.运用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2.淡泊名利,消极遁世的特点。3.主张“无为”而治。[四]主张“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这也是前几点主张的总概括。教材指出,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老子的政治思想。

【儒学民本主义】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末年社会动荡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被弟子记录在《论语》一书中。以孔子为领袖的先秦儒学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先秦儒学的政治思想倾向于保守。以维护“礼”,完善“礼”为原则,但是,它又打出了“仁”的旗帜,容易得到较为广阔的社会层面的同情和支持。2.对教育特殊重视。这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个文化优势,其政治思想通过教育手段传播,更具广泛的历史影响。
有“亚圣”称号的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他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所发展。在战国时期新形势下,孟子将“仁”的政治风格更为具体化,提出了“王道”的主张,完善了儒学政治思想,更适应于时代要求。
接下来教材对先秦儒学的政治思想及其作用作了归纳概括。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倡导和维护“礼”,同时又强调“仁”;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的思想,是对人的权利的普遍尊重和认真保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本主义。另外,先秦儒学的社会批判精神的重要内容——政治批判也有深刻的文化影响。与道家政治思想不同,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的政治态度。

【法家思想和“变法”政治实验】
法家学说以政治思想为中心,反映春秋战国时代产生和发展中的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许多法家思想家同时是领导当时各国变法改革的政治家。他们主张以“法”否定“礼”,取代“礼”。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提倡提高民众的地位和政治参与权。这于先秦儒学的民本主义不同。
法家的政治思想比较集中在《商君书》,《韩非子》等著作中。
法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时势的需要,变革传统的政治形式。
接下来,教材介绍了法家政治思想的实践——各国的变法情况。介绍了变法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学生从自己已学习的百家争鸣时代各派思想中提取儒、道、法三家的政治思想加以分析,评价,进一步理解认识他们的政治主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过程对于初次学习专题史的学生来说,有些复杂,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老子》写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主张?
答案提示:《老子》此说体现了一种保守的政治主张,我们的评价应当注意到这种主张有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它体现了以自然经济为背景的社会理想。

【议一议】
孔子“仁”的理论和后来崇尚“仁政”的政治文化倾向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答案提示:有一定的联系。孔子“仁”的理论为“仁政”政治文化倾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成为“仁政”的政治旗帜。

【史家争论】
●《老子》这本书,也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西汉初年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春秋末的李耳,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一说是春秋末的老莱子,也与孔子同时;一说是战国中期的太史儋,在孔子死后129年,太史儋曾会见过秦献公。司马迁认为《老子》的作者是李耳,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李耳的生平。但他也没有完全排除另外两种说法,附带把二、三种说法记录下来。当代学者对《老子》这本书的作者及其时代作了很多探讨,仍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老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作为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始祖。
通行本《老子》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主张,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竹简本《老子》并不直接反对仁义,相应的说法是"绝智弃辩"、"绝伪弃诈"。竹简本《老子》可能是受到邹齐儒者影响的《老子》文本,或者最早的《老子》文本处于儒道两家并未分化的时代,其“道德”的主张,可以融摄“仁义”。
●对于孔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人提出了一个真孔子和假孔子的问题。意思是说,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做出了各种解释、阐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解释,这些理解、解释与孔子思想的原意是不同的。因此,后人所理解,所发挥,所介绍的孔子及其孔子思想,其实不是孔子的本来面目,不是真孔子,而是假孔子,只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才是真孔子;我们的研究应该区别真孔子与假孔子,还孔子以本来面目。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大体来说,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本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在这漫长的时期中,随着历史文化条件的变迁,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也呈现出阶段性,大体经历了两次高潮。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儒道互补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儒道两家思想的这种互动互补的内在机制,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趋于完善的面貌。离开了儒道互补,就难以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自我测评】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法家的政治思想最突出的分歧是什么?
答案提示:儒家政治思想主张复古,法家政治思想主张变革。即前者是“法先王”,后者是“法后王”。
【材料阅读与思考】
分析《孟子》中记录的以下言论,理解儒学民本主义的特征:
1.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提示: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完善政治的根本。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示:这句话体现了儒学重民的思想。主要是强调民心向背是政治统治的基础。
3.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提示:民心代表着天意。君王应该像尊重上苍一样尊重他的人民。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活动法、撰写历史习作。
【评价过程】
设计三个大组进行讨论学习,分别代表一个学派,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语言表达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及时予以评价。
如条件许可,教师可对讨论的过程摄像提高观察法的信度。
课内布置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如《儒学民本主义之我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评价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不要固定化,单一化,从各个方面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