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黄明坤:编排历史剧《杯
杨子坤:中华古国 光耀
最新热门    
 
杨子坤:在学科特点中自得学史方法析例

时间:2009-10-18 17:53:51  来源:杨子坤
 

           在学科特点中自得学史方法析例  


             杨子坤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2/114330/archives/2007/463019.shtml

    高三学生备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方法。例如,充分利用课本,有效获取知识,正确运用观点,独立完成作业,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个人创见等,都离不了相应的思维方法。真可谓:学习方法无所不在。学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自得其法。学生的素质、潜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

    “方法”无所不在,灵活多变,因史而宜,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得之于心、行之有效的方法,都算好方法,都算自得其法了。“能力立意”的文综试题很重视考查考生平时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只是不直接出现于问句而已。现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科学备考的基本要求,举几个途径性、方向性的例子,以启发大家在具体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自得学史方法。


    一、善于自行归纳“主要表现”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过程及其规律”必然要有所表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矛盾、人物活动、国际关系、历史时空等方面,许多“表现”是综合性、整体性的。这就决定了高考历史试题常常围绕特征、性质、原因、结果、异同、意义、影响等历史要素,考查具体表现、基本表现、内在表现、综合表现、主要表现、哪些表现、哪些方面、重大进展、重大措施等(依据考纲“题型示例”和文综试卷)。认识和阐释历史“表现”是基础的基础,需要多项能力同时参与,但主要是运用归纳法。
    所谓“归纳法”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具体事实,按其同类做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由个性到共性,同时排除次要的、非本质的内容,达到理性认识。下面举两个不同类型的例子。
    例1 资本的原始积累长达四五百年。新航路的开辟是个转折点,此前是它的第一个阶段;从开辟新航路到19世纪早期是它的第二个阶段(为主)。因为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完全确立之前,所以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将第二个阶段的内容和表现综合归纳:①在国内剥夺农民的土地,以“圈地运动”最典型。由此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造成了大牧场和大农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②西欧国家早期的海外殖民掠夺,带来巨额财富,“价格革命”使巨额财富转化为资本。③西欧国家的奴隶贸易。④早期的商业战争。其中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海外掠夺和奴隶贸易。
    资本的原始积累时间长,空间广,国家多,充满了血与火的事实,零乱散杂。例1抓住了基本表现,分类归纳,“梳”得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同高考对口。类似这样的知识内容,课内确实不少,国际关系史更多。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是大有可为的。


    例2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表现有哪些?
    设问中有三层意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三者以“世界体系”为核心而统一起来。这是归纳“表现”时必须首先明确的思路与方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了。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表现:
    通图凸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包括了右栏五个方面的表现。每一个方面又各自包括了许多国家或地区,包括了众多的事实和概念、众多的具体历史形态,庞杂宏阔之至。但此图源于真貌,高于课本,驾驭全局,抓住共性,突出实质,弃繁就简,条理清晰,用语准确。复习课上一大烦人的难点,在此让你一目了然了。由此可见,归纳的能力和方法,很符合学科特点和复习课的特点,其实际效果也很不寻常。
 
    此例还告诉我们:①它是理解和归纳宏观类型历史特征的典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是一个历史总体特征,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基本历史特征。图中右栏还是可以分别存在和运用的五个方面的特征,每一个方面都有宏观性。②它是再造历史专题的典型。通图是一个很大的历史专题,右栏是可以分别展开和运用的五个知识专题。③它是重新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典型。④它是活化基础知识、优化基本能力的典型。⑤它是利于理解记忆、整体记忆的典型。


    二、善于自行提炼重点要点


    复习基础知识需要做好“四化”,即知识的章节化、重点化、专题化和试题化。“四化”互补,以章节化为基础,但化来化去都离不开重点。应试最有用的是知识的重点要点化。
    高考没有不考知识的试题。它直接考知识时,反对知识搬家;它依托事实时,反对罗列事实;它依托过程时,反对罗列过程。考题往往以重点内容为载体,在提炼加工中考查运用的能力和方法。如考查分析提炼、比较提炼、简答提炼、概括提炼等。换个角度说,考生要靠提炼加工来答题,要靠重点要点来答题。由此可见,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有意磨砺学生的提炼加工能力和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上面的“归纳”相比,“提炼”的难度要大一些、活一些,但在知识“四化”的过程中又必须走好这一步。现以重大历史内容为载体,示例如下:
    例1 康梁的维新变法活动。招徒讲学→提出理论→公车上书→创办报刊→组建团体→进行论战→应诏奏折→激荡全国→参与变法→昙花败落。这10句话即10个重点要点,每一个重点要点都是从各自若干内容中加工提炼出来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活动的结果。
    例2 拿破仑在军事政治舞台上活动了近20年,是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拿破仑帝国的历史是法国的一段国别史,同时又是19世纪初期的欧洲国际关系史,非常有特点。拿破仑帝国兴亡过程中的重点要点,现用图示法展现如下:


    以上八个方框内短横线的上面是重大史事,其下是相对应的结果、结论和看法。图中因史而宜,思路清楚,抓住要害,一语中的,对内对外,过程完整,简明扼要,利于拓展。须知,历史过程都很客观,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所以,课本必然要记叙大量重要的历史过程。对此,备考学生怎样避免死记硬背、学得灵巧一些,可以从这一示例中受到实实在在的启发。
    例3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重点要点及其比较。
    (1)两国都有军国主义的历史根源;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大背景都是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政权的性质一样,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特点一样;两者都是制造世界大战的策源地。(2)德国法西斯势力有纳粹党,利用“社会主义”尤其是“民族主义”来蛊惑欺骗;党魁希特勒依靠该党的活动自下而上当了国家“元首”;法西斯势力先有政权,成为战争策源地,再扩军备战;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发动局部战争(武装干涉西班牙),进而发动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势力是先有军队,没有政党,核心力量在“军部”,听命于天皇;法西斯先发动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夺得政权(1936年组成广田军事独裁内阁),形成战争策源地,再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开始全面侵略中国。(3)结果:都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它们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及其政权,终被正义所毙。
    以上是几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前两例侧重于“认识历史”的方法,例3是在认识基础上的“阐释历史”,是提炼阐释法,又是比较阐释法,表达很规范。例3所体现的基本要求是:源于事实,重在依托;适当升华,叙议结合;条理清楚,用语准确;顾全方面,点到便可。

 


    三、善于自行重组知识结构


    重新组合知识结构是人的主观行为,是能力和方法的外向结果和表现。课内章节体系结构本身是固定的,有限的。但人为的各种重组的结构是多变的,无量的。这种新的重组是活化和拓展基础知识,并使之专题化和试题化的必由之路——应试备考的教学规律之一。
    例1 请说出公元前3世纪末年到公元4世纪80年代初年中国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名称和年代,简要说明各战役的影响,指出其中属于农民战争性质并获得胜利的战役和其中战场最南的战役。
    第一答: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383年淝水之战。完成了第一答就为后面的三个求答项提供了定向性的思路和定点性的知识内容(答案不赘)。
    该题题风朴实,严谨准确。①就知识而言,重组后的每一个设问和求答项都是重点,无偏怪之嫌;就历史要素而言,组合了特点、时间、空间、性质和影响等常用的要素。②突出了时间换用法:不到80字的题文中有公元前、公元、世纪、年代、末年、初年共六种时间称谓。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是农民军“除暴秦”的关键之战,这里将其年代有意转换为“公元前3世纪末年”,让学生多想一想,增加一层见识,不是很好吗!③该题的设问和求答项并不高难,不成体系,更没有“激励创见”,是典型的“知识搬家”。“知识搬家”是重组知识结构的起码档次,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符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该题所含的思维活动量很大,还有求准、求巧、求实效的特点,起到了活化基础知识、优化基本能力的作用。
    学生自行重新组合知识结构时,大量是知识搬家,只要“搬”得准确、实用就很可取了。例2 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来了。这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在社会背景中有哪些必然性的历史因素?
    靠什么来回答,“知识搬家”不灵,要靠人的主观历史意识来重新组合。①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性质未变;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了。②帝国主义者“分而治华”,特别是侵华最主要国家日本,通过“二十一条”等企图亡华。民族矛盾在深化。③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卖国,民不堪其苦,阶级矛盾尖锐。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促成了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群体。⑤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⑥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这些必然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的革命“新时期”就必然到来了。
    以上属于较高档次的、全新型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有高度、有深度、有创见。专题化和试题化融为一体。表达精练准确,符合高考答题的要求。


    四、善于自行探究新的角度


    “角度”和“方法”并不相同,但都属于人的主观历史意识范畴。所谓“角度”是指人们在认识和阐释历史时主观上所选取和站定的立场,又称视角或出发点。历史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或明或暗可供人们思考、探究和选用的角度太多太多。对于学生,在准确、熟练掌握章节化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多想善想,多角度、变换角度和寻找新的角度(别钻牛角)来认识和阐释历史,获取新知,是可行的、有效的。
    例1 1932年夏出笼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一项重点内容,影响很大,遭到多方面的议论和批判。但该政策是什么时候破产的、破产的标志事件是什么?课文不管,教师不讲,那么“破产”就是一个见人之所未见的角度了。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安内”被迫停止,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的主张。几年来假“攘外”真“安内”的政策就此破产了。角度新了,可以扩展基础知识、挖掘历史内容中的隐性联系;先有新角度,而后才能获取历史内容中的隐性联系。此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例2 阐释历史地图。人教社2003年12月版教材第96页《20世纪后半期亚洲经济的发展》图(略),突出了主题是“发展”,图面、图例或图注都在表现“发展”。①此图源于历史。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了日、英、美等国长期的殖民统治,要求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富国富民,走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②此图开创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西亚产油国日益富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③此图深化历史。亚洲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一幅版式化的历史地图,从这三个角度被阐释得活灵活现。
    例3 角度决定层面,角度的展开与发散就是历史的层面。“华北事变”是一项很有学科特点的重要内容,不妨解析一下:①从事实真相的角度看,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结果、影响等,这是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和层面。②从日本扩大侵华的角度看,其纵向层面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横向层面是伪满洲国→制造第二个伪满洲国。③从中国国民政府的角度看,妥协退让,乃至亲敌卖国。④从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角度看,有两个互相促进的层面:中共发表“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在民主运动的层面上,爆发一二九运动并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仁人志士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⑤从列强侵华关系的角度看,为争夺华北地区的经济利益,英美对日本侵华由纵容转为遏制。⑥从当时整体政治形势(或称基本特点)角度看,日本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⑦日本右翼势力一直谎言“进入华北”,诡称“中日经济提携”等。借鉴历史,警示后人。


    五、善于自行制作图示表格


    对图表的利用很切合复习课的实际需要,更利于人人动脑动手,自作自用。
    例1 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列表如下:


    例2 战后美国的世界霸权战略与措施图示:


    该图的内容跨时约半个世纪,关联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分散在课本中的许多章节目,是二战后国际关系史的中心内容,也是历年复习课的一大难点。图示的眼界开阔,有点有面,大事齐全,制作简练(新教材没写杜鲁门主义)。通图是个整体,其中,特地分别指明“在欧洲”“在亚洲”和“冷战”的内容,为本图示的一个特点。同前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拿破仑帝国兴亡过程”两个图示相比,这个“霸权”图示就容易多了。“霸权”图示属于列举类型,较高档次的“拼盘”,但很符合学生的能力和方法的实际水平。学生自制的图表难免有主观随意性,所以应强调“简要”“准确”四字,求精不求多,不可以粗制滥造。须知,人为的任何再好的图示表格都不是历史本身,不是历史原貌,只是一种可用的辅助手段和方法而已。如开头所说,学史方法无所不在,那么养成良好的学史方法,并自得其法的途径,也当然多种多样了。本文仅从复习课的特点和学科特点出发,精选了12个实例,力求紧扣科学备考,促成学生达优,算一隅之举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