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秋节内涵有普适性 让…
民俗专家谈中秋节为何吃…
康震:中秋让我们温暖
今年中秋巧逢秋分国人可…
世界各地中秋节是怎么过…
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
到宋朝去看“中秋晚会”
翁敏华:中秋节与“月下…
古人过中秋节 “玩月”…
舒婷:中秋夜
最新热门    
 
中秋节与“月下踏歌”:百姓不应只是表演的看客

时间:2010-9-22 9:03:55  来源:不详
节日文化是全民性质、狂欢性质的。过节的时候,老百姓不应该只是看客、只是旁观者。节日文艺的核心不是专业演员表演歌舞、戏剧,而是像踏歌这样的群众活动。中国人自古就能歌善舞,复兴中华文化,恢复全民能歌善舞的特性也应是题中之义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来临。中央电视台近日发布消息:今年中秋之夜将在安徽芜湖搭建水上舞台举办晚会向全球直播;在上演歌曲、舞蹈、戏曲、杂技等等之后,要以场面浩大的“水上踏歌”压轴,与马头墙、砖木石雕、层楼叠院等中国元素相映,营造水天一色、天人合一的氛围。媒体的以上报道虽然语焉不详,但已让人颇为期待。笔者最近参与家乡浙江镇海的中秋活动策划,也把“月下踏歌”当做主打节目,真可谓不谋而合。
  “月下踏歌”,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文艺
  中秋节起源于国人的月亮神崇拜,人们将圆月看作团圆、姻缘、青春、吉祥与歌舞之神;而“月下踏歌”,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文艺。晋代人十月十五踏歌,唐代人正月十五踏歌,宋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八月十五踏歌。宋代《宣和书谱》云:“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中秋拜月、踏歌都以妇人为主,但也不尽然,苏东坡也曾“起舞弄清影”来着。明代继承了这一习俗,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醘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昼。”可见当时,团圆宴、互赠月饼、踏歌,是中秋的三项主要节俗活动。
  “婆娑月影中”、“相持踏歌”、“联袂踏歌”,多么生动美好的形象描摹!令人如临其境,如闻歌踏之声。女人们都穿着漂亮的裙装,手手相持,裙袂相连,月影朦胧,身影婆娑……
  踏歌又称“踏谣”。因其多由女子参与,故当时有称“踏歌娘”、“踏谣娘”的。罗虬《比红儿》诗云:“楼上娇歌袅夜霜,近来休数踏歌娘。”古人踏歌还溢出节庆,用于其他场合,如庆祝收复失地、为人祝寿、朋友送行等,李白“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送我情”句便是明证。
  踏歌是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特点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反复歌唱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在踏歌中,产生了一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也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格。踏歌之歌,唱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踏歌的动作,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也不同,即是今天所谓的集体舞,较艺术舞蹈简单好学,一般人容易掌握——踏歌踏歌,顾名思义,只须踏在歌拍上即可。
  较之专业性、观赏性的文艺表演,众人集体的踏歌活动,更符合节日文化之本质。
  过节,百姓不应只是文艺表演的看客
  中国人自古就能歌善舞,复兴中华文化,恢复全民能歌善舞的特性也应是题中之义。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国人的精神面貌渐渐活跃起来,节日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民众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去年10月1日晚,在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上,国家领导人来到各族人民中间,手拉手、肩并肩,跳起《青年圆舞曲》。这一动人场面把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从本质上说,这也是一种踏歌活动。
  节日文化是全民性质、狂欢性质的。过节的时候,老百姓不应该只是看客、只是旁观者。节日文艺的核心不是专业演员表演歌舞、戏剧,而是像踏歌这样的群众活动,它们“一般说也不属于艺术领域”,而“处于艺术和生活本身的交界线上”(巴赫金语)。踏歌最好不要在舞台上进行,舞台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若现场已有舞台,那也可以台上台下一起踏歌,专业演员与观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