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延安时期的“跨国婚姻”…
试论李德裕的平泉诗
最新热门    
 
李德顺:哲学:要关注国家民族发展的实践

时间:2010-9-23 9:51:09  来源:不详
足够的理论自信。自己对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事情,缺少足够的理论论证、分析批判和凝炼提升,因此我们长期以来在“说与做”之间存在着二元化的困境,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
    不久前奈斯比写的那个《中国大趋势》里也有一个看法,就是说中国有很多故事,但中国人自己不会讲。对于改革开放 30多年来的哲学和理论收获,我们自己是否能说到位,这是一个结果;而我们想不想、会不会说到位,则是一个前提。目前我们理论研究的一个毛病,正是缺少这种动力和激情。表现为不大关注和理解现实,甚至不大看得起现实,不大看得起活着的中国人所做的事情。在学术上,往往容易把遥远的古人或外国人的成就进一步加以美化和提升,而对我们自己脚下走的路和我们自己做的事情,却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进行理论批判和总结。前几年甚至出现过一个口号:“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对学术界的影响不小。但是,当人们热衷于在人文社科领域里区分“思想”与“学术”,并刻意回避前者,又通过突出某种现成的学术形式和学术规范来强化某种门户之见时,就无形中助长了以自我保全为目的,一味趋史避论、趋古避今、趋洋避中、趋名避实,总之是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的学术风气。这种形式主义的片面诉求,往往起着屏蔽中国学术自主创新的作用,与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极不相称,很可能导致一种学术侏儒化、文化侏儒化的后果。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有许多非学术的原因,但学术界的自我选择和治学心态,也需要反思。
    总之,缺少现实的理论批判意识,不仅表现为轻视或回避现实问题的理论封闭,更表现为面对现实问题却无力批判的理论贫乏。这两者共同地暴露了我们基础研究的不足,使理论难以回应时代的呼声。而我们未来的哲学和文化,只能是在融合优良的历史传统和适合于我们的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在解决我们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这一取向可以成为我们哲学和文化繁荣兴盛、创新发展的契机。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