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50年代生活印记(4):…
50年代生活记忆(3):…
50年代生活记忆(2):…
考古人员在唐代墓葬中发…
中国最南端古城发现50米…
北京举行系列活动纪念圆…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201…
圆明园否认将邀英法政要…
庞朴教授和国际儒联获2…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最新热门    
 
50年代生活记忆(1):人们出行的方式

时间:2010-10-16 12:03:58  来源:不详

我们都是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自学青年,经济比较困难。可是自己有了脚踏车却不能骑去,一定要出钱乘汽车,否则就说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我认为这样地理解集体主义是不对的。

“当当车”铃铛提醒行人闪避车辆

行驶在老北京长安街上的当当车。

50年代,北京还有“当当车”。“当当车”是老北京(北平)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历史上,北京的第一条有轨电车于1924年12月17日在前门正式通车。当时,共有10辆有轨电车往返于前门至西直门之间。因为电车顶上的接线设备和电车行驶中发出的声音,老百姓也把有轨电车叫“摩电车”或“当当车”。它的车头挂了一只铜铃铛,司机只要一踩脚下的踏板,铃铛便会发出“当当”的声响,提醒行人闪避车辆。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现代化交通工具。前门有轨电车最早采用法国样式,之后也用过日式和国产电车。

1958年,前门有轨电车停运。

2008年初,改造中的前门大街按照计划铺设了有轨电车的铁轨,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当当车”得以重现京城。

50年代,摩托车是稀有之物,很少用于日常交通。

1956年5月22日,上海《青年报》刊登了署名“路源”的《摩托车手之歌》:

摩托车的马达隆隆轰响,声音震动了远处的山冈,

我像安上了强健的翅膀,勇敢地向前飞翔。

50年代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也有出租车,只不过离普通的老百姓很远。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就有出租汽车行29家,营业汽车近400辆。在北京,政府专门从东欧和苏联进口了一批崭新的“华沙”和“胜利”轿车,用做出租车。另外,也有三轮车,但价格不低,比如当时从前门车站到西单,要2角。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