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民俗专家:重阳节插茱萸…
调查显示老人缺精神慰藉…
遍插茱萸 重阳节的茱萸…
重阳节:一个敬老并登高…
重阳节的起源:源自丰收…
重阳节的起源:源于祭祀…
重阳节与骊山的传说
重阳故事:孟嘉落帽与白…
重阳节的发展史
成都金沙太阳节开幕 真…
最新热门    
 
重阳节里说“孝道”:古人“重孝”也搞笑

时间:2010-10-17 12:33:54  来源:不详
重阳节里大伙儿纷纷说“孝”、尽“孝”,让我想起古典古籍的“孝”。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增,我也不断扩大了对古代“行孝”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最早在课本上学到《孔雀东南飞》长诗时,“孝”就在我头脑留下非常“恐怖”的印象:为不拂母亲之意痛心地将心爱之妻“赶”走,这在今天的文明社会简直不可思议。


    后来翻古籍读古典发现,几乎所有传承下来的“古书”都或明或暗地大力弘扬“孝道”,这应当归功于伟大的孔老夫子。在《论语》里,孔子六次论“孝”,其核心皆是“无违”,也就是无条件驯服的意思。不仅如此,孔子还特别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要按“天地君亲师”的顺序来“尽孝”,由此构筑了中华民族两大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忠与孝。


    我也很钦佩古代文人的“忽悠”人本事,为了让人们学有标杆,不仅编印了《孝经》,还整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二十四孝”图谱作为楷模大力弘扬、要求学习。从此,“忠孝”就成了人的天性和区别禽兽的标志,违背“忠孝”标准就要遭到全社会唾弃。所以,焦仲卿们即便与妻子如胶似漆,也不敢公然背“孝”而行,一幕幕爱情等生活悲剧便在受到“褒奖”的背景下不停上演…… 
 

    “孝道”占领道德高地后,“弘扬孝道”也就成了历代帝王义不容辞的使命,而“尽孝”也演变为普罗大众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孝治天下”便顺理成章成为国策了。从此,谁也不会和不敢怀疑“孝”是一种统治工具。甚至闹出了许多打着“行孝”旗号抢夺皇位而不惜弒父、杀母、屠兄戮弟的冷笑话。


    “孝”在古代虽然很“严肃”和“悲壮”,但也很幽默很搞笑。开启大唐王朝第二个盛世的李隆基就是一位特别注重弘扬“孝文化”的主,他专门在《孝经序》里批注:“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这个“圣谕”说得很露骨,其意是说培养对父母的敬与爱,目的就是要移植于对君主的忠与顺。与《孝经》中所谓“夫孝,始于事家,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谓一脉相承。


    想不到的是,这位高歌“以孝治天下”的皇帝避难四川时,儿子李亨“提前”接班,并以“孝”的名义将唐明皇封为太上皇。同大唐开国皇帝李渊被其子--大唐第一盛世开创者李世民提前封为“太上皇”一样,最终都让“孝”成为笑话:要求子孙后代行孝却没到“退休”年龄就被迫过上凄凉孤寂的日子。由此可见,李渊的子孙运用“孝”这种工具的能力,个个都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所以,看到有人呼喊在道德失落的当今时代,应大力弘扬“孝文化”、像古人那样重孝、行孝时,我却不敢苟同:我们需要的不是古代社会那些可怕的、恐怖的“孝”,而是发自每个人内心对师长们自然的尊重与敬爱!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赵柒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