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徐静蕾:中国影片漂亮的…
色语、酷语和秽语:流氓…
最新热门    
 
张蕾:流行语,别具魅力与活力

时间:2010-11-26 11:55:58  来源:不详
    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围绕他的名字派生出了一系列流行语汇:“Obamamania”(奥巴马狂),“Obamination”(厌恶奥巴马)、“Barackstar”(奥巴马气质)和“Obamaphoria”(奥巴马带给人们的愉悦感)等等,都用来形容人们对奥巴马竞选过程以及最后当选的反应。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普通民众的心理感受和诉求。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意义张力。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同时有人解释“山寨”为一种奢侈品趋向的妥协,是追慕的表现形式,还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众多对“山寨”的解读,使得这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丰富起来,“山寨文化”、“山寨现象”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

   

丰富汉语表现力

   

    与一般的新词语不同,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们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

  &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