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及其特点 |
 |
时间:2010-12-18 11:52:06 来源:不详
|
|
|
本理念。这一理念从先秦时期庄子的“天与人合一”说,《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应”说,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再到宋代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都重在强调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来生活,才能保持良好的生命状态,反之则灾祸降临,疾病丛生。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的环境卫生观念逐步加强,防范举措日益细致。二是重视环境卫生治理的法制建设。如前所述,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制定有环境卫生方面的法规,规定凡乱扔垃圾于道者要“断其手”。至周、秦二代,对在道路上抛撒垃圾的要施以刑罚。《汉书·五行志》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虽然秦朝用黥刑(刺面)取代了殷商断手的酷刑,但用法律来管理环境卫生的做法却毫无二致。秦代以降直至明清,对于环境卫生的法制建设一直都未懈怠。如《大清律》规定:“盗园林树木者,予以刑事制裁”。正是由于古代社会重视环境卫生治理的法制建设,为环境卫生的治理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历代的环境卫生治理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注重用科技手段推动环境治理。如远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用于排除污水的下水管道,又据《后汉书·张让传》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洒道的翻车渴乌是汉代掖庭令毕岚制作成功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洒水车,堪称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古人的这些发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对于推动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