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美]T·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著,姜智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28.00元
1943年,当宋美龄登上美国参众两院的讲台时,可能连她都没有想到,她的演讲竟会引起那样巨大的轰动。当时的宋美龄侃侃而谈,回顾中美两国的传统友谊,强调双方当下及未来的共性,以期罗斯福政府进一步援助中国抗战,对其“欧洲优先”的战略偏向有所纠正。当时的美国媒体对宋美龄的赞美众口一词,说她清晰的演讲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几乎可以和建国之父托马斯·杰斐逊相媲美,又说她优秀的西方教育背景、良好的个人品德以及手中握有的权力,堪称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一时间,美国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达到顶点,在民众普遍的意识里,都相信中国和美国有着共同利益,在宗教观、价值观和民主追求等方面,两者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在美国北佐治亚学院与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看来,美国人眼中这种不切实际的中国形象,不仅和宋美龄扮演的不具代表性的完美中国人形象相关,卢斯的时代媒体帝国的不懈宣传,美国联合援华会的游说奔走,甚至连赛珍珠的中国小说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新著《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