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成和他雕制的饼印。
广佛都市网讯 佛山日报记者林成宝 实习生叶晓敏摄影报道:直至昨天,杨海成向禅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递交的木雕饼印申请,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仍然无果。
去年11月,家住禅城体育路、56岁的杨海成在制作雕饼印的时候,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做木雕饼印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不能让它失传了。”于是,在众师弟和行内人士的支持下,他决定以个人名义,在当月底向禅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递交了一份申请材料。
“申请文化遗产并不是为了那一万几千元,只是希望这门手艺能记入史册,传承下去。”他揉了揉鼻子,吸了一口烟,显得有点落寞。
据杨叔回忆,佛山木雕饼印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代商号计有冯碧山泗和店几家。“木雕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徒和师徒传承。”新中国成立之后,泗和店冯柱基之徒劳游镜在莲花路开设“禅艺”工艺美术服务部,木雕饼印重新走进街坊生活。而杨海成那时才17岁,开始师从劳游镜,加入了木雕饼印这行,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别看他们只是木工,但《佛山新语》一书里面都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呢!书里也老杨的名字。”杨叔的妻子林姨忍不住说道。随着木雕饼印模板市场的逐渐冷清,1997年,杨海成唯有转业帮人做木器,而木雕饼印,仅成了他平时的一种兴趣爱好。
“虽然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不过他平常有时间就会玩一下,家里塞满了他的作品。”林姨对老伴的行为表示理解,“他前两年才雕了十八罗汉饼印,你看,个个有模有样。”为了雕刻十八罗汉,他足足花了一年的业余时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