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
蒋勋:司马迁对项羽英雄…
鸿门宴上项羽忠奸不分,…
刘邦利用了项羽的弱点从…
项羽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政…
考古发现:“项羽火烧阿…
最新热门    
 
项羽身死之地的再论证

时间:2011-02-27 11:22:45  来源:不详
《日知录》卷32)即使项羽和他的二十六骑都是千里马,两三个小时或三四个小时内,他们也只能从垓下跑到东城县城一带。项羽那天是到不了乌江的。到不了乌江,也就不存在“乌江自刎”的事。
  项羽那天没有到乌江,紧接着的“乌江亭长檥船待”及亭长与项羽的对话,就不能认为是在长江边上。读者对此可能有所疑惑。如果我们正确了解了“亭长”的身份和职务的性质,了解了“檥船”的词义,便可以明白乌江亭长并不是驾着船在长江边迎候项羽。
  《汉书·百官公卿表》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说法。过去人们把亭长理解为村长、保长一类的角色。近年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认为秦汉的“亭”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而是县廷派驻在外负责“禁盗贼”等事的机构,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派出所。当时基层的行政区域依次是县、乡、里。各个“亭”当然也会有负责的区域,但“亭”不是一个行政区域。“亭长”也不是守着本村本土的基层行政头目,而是县廷之吏。我们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又记载,“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这可见做亭长的人常出入县廷,交际广泛,又外出到很远的地方为县廷办差事。由于亭长是这样的角色,又是战乱时期,项羽在东城附近与乌江亭长见面就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了。
  再说“檥船”,旧注解说不一。现代学人注释《项羽本纪》,大都认为“檥”同“舣”,把檥船解释为“拢船靠岸”。然而,这样的解释在两汉文献中找不到依据。《史记》、《汉书》俱作“檥船”,《水经注》的引用也作“檥船”。《说文·木部》:“檥,榦也。”《说文解字》中有“檥”,没有“舣”。段玉裁根据《说文》、《尔雅》等典籍,解释说:“《史记》‘乌江亭长檥船待’,檥船者,若今小船两头植篙为系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说文解字注》第253页)《史记集解》引东汉学者应劭的解释:“檥,正也。”“榦” “檥”,都是正的意思。《易·蛊》的“榦父之蛊”,意为整顿前人败坏的事业;《诗经·大雅·韩奕》的“榦不庭方”,意为安定不朝觐的方国诸侯。所以“檥”作为“正”讲,就是整理、安顿的意思。“檥船”,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安置着船,备有船。
  无论是把檥船理解为“若今小船两头植篙为系”者,还是理解为安置着船,备有船,都说明在司马迁、班固的时代,檥船并没有在水上驾船靠岸的意思。“亭长檥船待”,是表示他备有船。乌江亭长是在东城附近与项羽见面的。
  《史记》再三再四再五地明确记载项羽死于东城。这是无可争辩的。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了,《项羽本纪》关于项羽之死的具体描叙,实际也是表示项羽死在东城。现存的《史记》文本,没有写项羽死于乌江。
  “乌江说”的误读
  “乌江自刎”说的流行,是因为误读“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段文字。冯其庸先生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发表以后,坚持“乌江自刎”说的先生们,仍蔽于成见,但又无法否认项羽死于东城这个基本事实。那他们如何维护“乌江自刎”说呢?他们的思路是,想方设法证明“乌江”处在“东城”的范围内,把司马迁说的“身死东城”,解读为身死于东城的乌江。
  东城是秦朝所置县。司马迁叙述秦汉之际军队的行进与作战,涉及县名,一般都是指县城(县治所在)。如城阳、濮阳、荥阳、成皋、陈留、定陶、东阿、下邳、新蔡、固陵、钜鹿、沛、薛、邹等等。“至固陵”是到达固陵县城。“围钜鹿”是包围钜鹿县城。“军下邳”是驻扎在下邳县城。“定陶未下”,是定陶县城没有攻下来。“破秦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