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关于朱彝尊对《花闻集》…
关于达尔文主义对文学创…
关于尚书文学批评思想探…
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
关于从孔子和孟子对音乐…
从节日中找回中国人的“…
尼赫鲁用了很多笔墨说到…
关于民族文化特色设计的…
关于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
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三…
最新热门    
 
关于散文的争论

时间:2011-03-06 09:57:07  来源:不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传统,至今日,依然在个体创作和公众阅读的心理期待、思维定式、审美习惯等方面绵延承传。在占有题材上,报告文学最为看重,有时题材竟然能占到一半比重。散文虽然不至于,但也时不时会受“题材决定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一些认识上的似是而非。

比如,近年来对“小女人散文”多有议论,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些女作家其实并不“小”,只不过写的都是家庭、婚姻、情感、衣饰、宠物、美食、靓女俊男、街头流行色等生活化的题材。相比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生等等经国“大”业,当然只能称“小”。虽然在当下已经变得非常开放的社会意识中,所有人都众口一词地表示应该允许“小女人”存在,“她们的一些文章还不坏嘛”,但这本身,就已包含着题材上的高下轻重之别了。甚至有的女性评论家也没有跳出这种思维定式,在批评这种“小气”的“女性散文”的同时,她竟把希望的目光从东部、中部地域,从城镇乡村的现代生活,转向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认为只有那些描写西藏、西北题材的散文,才算“摸到女性大散文的脉搏了。”

这种以题材论英雄的说法,真让笔者不敢苟同。就算闭眼不看、不睬全国那么多作家、散文家摹写当代生活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单是不以思想、文采、质量,而只以题材作为衡量文章好坏的标准,就既不公平,也缺乏学术精神,如果不加以澄清,势必会造成创作思想上的混乱,甚或会鼓励浮躁和投机心理。

笔者认为:散文写得“大气”与“小气”,质量的高与低,好与不好,根本不在于写的是什么题材,而在于作者的学识修养和思想高度。好厨子一根咸菜也能做出山珍海味。一滴水里面也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冰心先生写《寄小读者》,朱自清先生写《荷塘月色》,孙犁先生写《荷花淀》,宗璞先生写“燕园三寻”(碑寻、桥寻、石寻),都不是走新疆进西藏下青海之作,你能说这些文章不大气?再反过来说,就算你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或者独得了百慕大三角区的亘古秘密,若没有一支劲笔,也还是写不出大气磅礴的文章来。

在论及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发展时,余秋雨先生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他认为,这个一百年里,中国文化的贡献在于发现而短于创造。笔者极为钦佩这个观点,拿来对照散文,也有警示的意义。

一般传统观念以为,散文流连于唐诗宋词那样一种意韵当中就可以了,重要的不在于创新而在于表现得好。因而在散文界,创造精神还没有被广为接纳,能够突破旧散文写景、状物、抒情的路数,探索一些新手法的,还仅限于一部分探索意识较强的作家,其表现为:

一,思想力度加强了,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生存困境,特别是“信仰危机”等现代人的精神疾患;二,创造意识更为自觉,冲破题材、手法、结构、语言等限制,甚至敢于打破绝对的科学性、追求片面真理,无拘无束地写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