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陈忠实那次应邀来山东淄川出席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颁奖会及笔会,笔者和淄川区委宣传部的同志到济南机场迎接。当陈忠实一进入我们的视线,我们立刻就认出了他。那张中国农民标志性的脸膛,皱纹如一沟一壑,写尽了农民的生活沧桑。无怪乎有人曾这样评价,“看到陈忠实就会想到罗中立那幅著名油画《父亲》”。一接触,果然就发现陈忠实处处流露着对农村、对农民的热爱和关注。
“生命中最好的岁月留在农村了”
身为全国作协副主席的陈忠实,是国内最具盛誉的作家之一,生命中自然有诸多可圈可点的光彩处。但他却说,“我这一生中记忆最深的东西都在农村”。
自小生在西安市郊小村庄的陈忠实,本来很可能通过上学离开农村。但为了供哥哥考师范学校,父亲让他休学。其后他回村种过地,当过村办小学教师,后来当乡干部,在农村一气工作了20年。而在1982年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工作后,为了写作长篇小说《白鹿原》,他又搬回到他原先的老屋,一住就是近10年。“我生命中最好的岁月,全部留在农村了”。陈忠实这样总结。
对陈忠实来说,农村生活,不只是一种生活习惯或情感依赖方式,也是创作源泉和动力。他所有的小说几乎全是描写农民,那些农民一直在咬着他的魂儿,一直在纠缠着他的心灵。
陈忠实的小说《日子》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该小说没有什么惊人的情节,写了一对农民夫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河滩上筛沙的故事,写他们如此重复的劳动,“重复”过程中的所想所谈,并暗示出他们的女儿可能还要加入到筛沙这种“重复”中来。完全一种农民原生态生活的记录。
《日子》发表后引起了较强烈反响,陈忠实说,他收到许多读者来信,所有的来信都是农民或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写来的,都说与他有相同感受。
政策决定着农民碗里的稀稠
作为一个出生于陇亩间的作家,陈忠实对中国农民的生存与命运是进行过深入思考的。
“政策决定着农民碗里的稀稠”,陈忠实生动地总结。他回顾,在大跃进等一些时间段里,出发点是非常急于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但一些政策的出台,反而在客观上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通过“联产承包”政策的推行,在几年之内就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可见政策对农民生存是何等重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