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辛亥志士的文风
曹禺与中国现代悲剧的文…
爆炒后的文化冷盘
文章微妙品藻难一——试…
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
论田锡与宋初的文学批评
简析《诗品》的文学文献…
试析《世说新语》的文学…
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最新热门    
 
好战的文官与懦弱的武将

时间:2011-04-01 12:06:51  来源:不详

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喜欢鼓吹战争的居然是一群文人,而真正的将领们反而显得相当爱好和平。

1870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德国上下都信心百倍,议员们鼓吹好战的论调,希望能称霸欧洲。然而德意志统一的功臣、军事家毛奇,却在1890年他去世的前一年,在德国国会严厉警告这些侈谈战争的文人政治家,认为现在欧洲各国军备都很强,不可能在一两次战役中被击败投降,因此一旦开战将是极大灾难。他甚至用诅咒的口气说:“那个放火把欧洲付之一炬的人,那个首先把火柴丢进火药桶的人,真是罪该万死!”

据美国驻东京大使日记中回忆,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9个月后,日本内部曾经分裂成两派:一派主张直捣汉口,纯用武力结束战争;一派则认为要巩固已占有之地,靠时间和财政压力迫使中国屈服。说也奇怪,主张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居然是当时的日本首相领导的一帮文职人员,而日本陆军头目们却显得颇为温和,赞成后者,理由是兵力不足以征服和保住更大的地区。

我国历史上,文官好战、武将懦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到了清朝,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晚清书生往往放言高论,如张謇、文廷式等,都极力主战。甲午战争时期,是朝廷在战和问题上矛盾最激烈的时候,而当时主和的,却是武人出身的李鸿章。这看来似乎与我们的常识背离:好战黩武的人物,通常难道不是一个脾气暴躁、精力充沛的武人形象吗?

一道分水岭

清朝的政治家们已经发现,中国历朝历代,以南宋为分水岭,之前是武将好战,到南宋以降,却一变而为儒生好战,和武人更换了立场。而且往往在时局危难、需要武人镇定局面的时候,书生却表现得尤其好战,慷慨激昂乃至痛哭流涕。巧合的是,南宋以下八百年直到晚清,却一直是汉人武力不振的时期;而其中最危难的南宋和晚清,书生好战特别突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历史学家们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说,在宋朝以前,中国王朝的军队都是由专业军人,也就是武将们统率的。在那个时候,文官如果想要插手军事,只有披上铠甲,亲自参军去。汉唐是中国武力最强盛期,在那一时期也出现过书生好谈兵的风气,但并不像后世的文人那样夸夸其谈,比如说东汉的班超原本像他的兄弟班固一样想要学着写史书,后来觉得没什么意思,便不再废话,直接投笔从戎、戍守边塞。那时候文人打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封侯和功名。

但是自宋朝起,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皇帝为了避免出现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把军队的调拨权、战略的决策权都交给了朝廷里的文官。明朝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都注意到了,中国的“战争政策由哲学家规划,军事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