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城市改名风起云涌 …
赵丽华谈羊羔体和梨花体…
韩寒向现代诗人道歉 “…
网络视频风起云涌 传统…
姑苏十二娘系列首剧《梨…
从戎万里未投笔 赋得八…
最新热门    
 
梨花风起正清明——李汉秋先生在首届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的演讲

时间:2011-04-02 13:03:01  来源:不详
 

    死后厚祭不如生前敬养。中华文化重人伦情义。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政治化的国家伦理规范独尊,百姓日用伦常不被关注,甚至被冲击。进入新时期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两大领域建设,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加上一个“家庭伦理道德”(后改称“家庭美德”)建设,到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又加上一个“个人品德”建设。至此已注意到道德的四大领域。与此相应,引导人们自觉履行的除“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之外还有“家庭责任”,并说要“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至此可以说已注意到百姓日用伦常。而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新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弥补过去几十年的缺失,下大力气建设百姓日用伦常规范。

 

    在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中,人伦关系占有重要位置。先秦原始儒家讲的“五伦”,有的(如君臣)已不适于今,现代最重要的三大人伦关系应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我们现代的三大人伦关系应当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惠互动的、双向的人伦义务:亲慈子孝、夫妻情爱、师生恩义。人们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具有情感化的倾向,人们对人伦规范认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内化的过程,主要通过陶冶养成。

 

    节日是人们祈愿的生活状态,具有丰富的理想因素和情感因素,具有提升精神的作用。节日是好载体,它有几大优势:首先是广泛性,群体性参与,覆盖面广;其次是周期性,每年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强调,入心至深;再次是欢娱性,寓理于乐,而且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以情动人。即使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