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良人万里封侯,命局八字…
从万里长城到避暑山庄—…
百年来杨万里研究述评
最新热门    
 
从戎万里未投笔 赋得八月梨花开

时间:2009-8-8 16:54:35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唐代科举入仕举步维艰,使府辟署使举子得以另辟蹊径,从而造成了文人竞相入幕这一唐代特有的社会现象。“秀才从军”不仅是终唐科举制度、辟署制度的作用物,而且也构成我们透析唐代诗歌的思维视点。

【关键词】 科举入仕 使府辟署 秀才从军

 “秀才”是汉魏时荐举科目之一。嵇喜曾举秀才,他去从军,其弟嵇康写了《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到了唐代,取士科目大体“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此岁举之常选也”①。秀才科,在太宗贞观年间以前,一直是等第最高的科目,后因“此科取人稍峻”②,加之“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③,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④。此后,“士族所趋向,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⑤而“大抵众科之目,进士犹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⑥。然唐人对进士仍以“秀才”称之,李肇曾言:“进士为时所尚久矣……通称为之秀才。”⑦本文借用嵇康诗中“秀才从军”一词,以说明唐代科举进士及第的文人入幕这一现象,进而探讨其入幕的原因和“秀才从军”对唐代诗歌的巨大影响。
  
  一、科举入仕——山重水复疑无路
  
   《唐摭言》卷一《统序科第》记有武德四年敕令及次年贡举考试的具体实施,标志着唐代科举的正式确立。《新唐书》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者,谓之乡贡。”⑧这句话道出每年一次科举考试考生的两个来源。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统治阶级重视教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学校体系,《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对此有详细记载,自学成才者更是不可胜数。而科举及第人数却少得可怜。《文献通考》记载,终唐一代289年,举行科举考试266次,录取进士6442人,进士及第者大体稳定在每年30人上下,仅占参加省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而其中还有相当部分官僚大族子弟,以权势取得,则一般士子及第者就更少了。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⑨正道出了进士及第之艰难,《唐摭言》中还记这样一事:天复元年,及第者曹松、王希羽年皆七十余,刘象、柯崇、郑希颜亦皆年逾耳顺,时谓五老榜。⑩孟郊46岁进士及第,满心按捺不住的欣喜化成别具一格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因何具有如此魅力?所谓“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11}。科第已成为入仕者的敲门砖。然而刻苦攻读、甚至是耗尽一生心血,即便金榜题名也并不意味着顺畅仕途的开始。唐代进士及第后,仅取得做官资格,即“出身”,须通过吏部考试,才分配官职,即“释褐”。进士及第者的入仕途径,主要有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等。制举与科目选选人数量极为有限,故吏部铨选是及第者入仕通常走的道路,然程序繁多,由此入仕,缓慢而又艰辛。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大多按常规等待三年守选期满,并要经过繁琐的程序和严格的资格审查方可参加铨试。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铨曹》记载:“选曹每年皆先立版榜,悬之南院,选人所通文书,皆依版样,一字有违,即被驳落,至有三十年不得官者。”吏部铨选主要试身、言、书、判。铨选试判,难度最大,并且判词的内容也逐渐变得艰深古怪。《通典》记述了这种变化:“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牍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此所以为判也。后日月寖久,选人猥多,案牍浅近,不足为难,乃采经籍古义,假设甲乙,令其判断。既而来者益众,而通经正籍又不足以为问,乃征僻书、曲学、隐伏之义问之,惟惧人之能知也。”{12}《上宰相书》载韩愈“四举于礼部始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十年未能得官。再如独孤及在《送孟评事赴都序》中所记:“孟子以乡举秀才,射策甲科,二十年矣。同时中杨叶者,今或蔚为六官亚卿,或彤襜虎符,秩二千石,而孟子犹羸马青袍客江潭间,遇与不遇,何其寥敻也!”进士中甲科,过了二十年还是一介青衿,这在唐代并非个别现象。尤其是中晚唐之时,“河西、陇右没于虏,河南、河北不上计,吏员大率减天宝三之一,而入流者加一,故士人二年居官,十年待选,而考限迁除之法寖坏。”{13}也正因如此,所以当欧阳詹进士登第后,其亲故相酬贺,但他在《及第后酬故园亲故》中仍有“犹著褐衣何足羡,如君即是载鸣时”之叹。
   科举士人的初仕官品较之荐举、门荫入仕、上书拜官、军功入仕、应征入仕等途径入仕官品皆低。按《新唐书·选举志下》所载,进士及第分甲、乙二等,甲第,从九品上,而唐前期进士甲第者绝少。进士乙第则仅为从九品下。唐代门荫入仕定品,从一品子的正七品上到七品以下、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的从九品下分列十等。进士乙第同于七品以下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的荫品规定。傅璇琮先生曾说,进士及第后无论是应制举还是应吏部试,及格后所授官职,大致有三种情况{14}:一是授秘书省正字、秘书省校书郎、著作郎、太子校书郎等清职,如张九龄“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正九品上)。”穆员《刑部郎中李府君墓志铭》载:“天宝中擢进士,调太子校书(正九品下)。”{15}杜牧《唐故东川节度使赠司徒周公墓志铭》载:“举进士登第,始试秘书正字(正九品下)。”二是授京畿县尉。据《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四下》载:京县,“尉六人,从八品下”,畿县,“尉二人,正九品下”。三是授以外地州县的佐官,如梁肃《给事中刘公墓志铭》:“天宝中进士登科,解褐拜江都尉(从九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间四年,又命来选,为溧阳尉(从九品)。”从上引史料可以看出,唐初科举士人入仕,不论是制度涵定,还是实际操作,都是在低“品”位上运作。
  
  二、使府辟署——柳暗花明又一村
  
   唐代进士及第后入幕,成为节度、观察等使府辟署的僚佐,以至升朝显达,则是一条不经吏部铨选而入仕的要津。使府辟署的形成和发展,与使府权限逐渐扩大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吸引士人入辟使府的主要原因。唐初遣使巡察地方,就允许其自辟僚佐,《通典》载:“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奏报者称摄。”{16}《新唐书》载:景云二年(711)曾一度设置二十四都督,察刺史以下善恶。旋以其权重难制而止。后来又设十道按察使,屡罢屡置{17},最终于开元时固定设置边疆地区的节度使和内地的采访使。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为解决当务之急,下制放宽了诸使自择幕僚的权力。贾至《元(玄)宗幸普安郡制》云:“其诸路本节度、采访、支度、防御等使、虢王等,并依前充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其授京官九品以上并先授。名闻,奏听进止。”肃宗、德宗很快注意到诸使“自简择”的弊端,开始对诸使、诸州进行限制。然元和十五年中书门下又奏:“见任正员官充职掌等……请自今已后,诸道使应奏请正员官充职掌,经一年者,即依资与改转。如未周者,即量予同类试官,如此处分,庶将得中(敕旨依奏)。”{18}正员官当包括刚及第举人入仕者,入辟使府经一年即可依资与改转,较之“三年守选”,加快了幕僚的晋升速度,增加了对及第举人入幕的吸引力。大和三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伏准五月八日敕节文:诸道诸使奏判官,所奏虽官资相当,并请限曾任正官经六考以上者,比拟监察侍御史;九考以上者,与比拟殿中侍御史,以上节级各加三考,如曾诸色登科,超资授官者,不得此限。……如京六品以上清资官,并两府判官,及进士出身、平判入等、诸色登科授官人,不得在此限,其在使府及监察已上者,亦任准元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敕文,依月限处分,余望准前敕施行(依奏)。”{19}及第举人在诸道、诸使中供职者不受敕文限制,可超资授官,为其入辟使府、迅速升迁中央次清官、清望官开了方便之门。
     辟署制摆脱了吏部铨选的繁琐程序、僵化的取人标准和资格上的种种限制。进士及第者竞相入幕为僚佐的现象,中晚唐尤为普遍。他们被延入使府,一般可辟署为判官、掌书记、推官、参谋等职,奏报朝廷可授宪官或检校官,以示其品阶和身份。使府僚佐所带宪官,通常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等。这一类宪官大多属于清要官,如监察御史,时被列入自进士而历清贵的八俊之一,封演《封氏见闻录》卷三《制科》载往往可以“直登宰相,不要历余官也”。正如白居易《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所言:“今之俊乂,先辟于征镇,次升于朝廷,故幕府之选,下台阁一等,异日入而为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焉。”
   使府制度在安史之乱后发生重要变化,节度使、观察使等大致由儒臣担任,这也是吸引士人入幕的原因之一。且唐代幕府事繁任重,对于府主来说,须参佐得力,方成事功。如令狐楚曾先后入桂府王拱、太原李说、严绶、郑儋幕中充掌书记、判官等职,凡奏疏之事皆出于其手。“(唐)德宗喜文,每省太原奏,必能辨楚所为,数称之。儋暴死,不及占后事,军大欢,将为乱。夜十数骑挺刃邀取楚,使草遗奏,诸将圜视,楚色不变,秉笔辄就,以遍示士,皆感泣,一军乃安。”{20}令狐楚的非凡文采与才能,致使征辟他的府主受益匪浅,声名远播,而且还能帮助府主解决兵变等至关国运的大事。府主在军事上也多仰仗使府文人的参佐。如张建封事马隧幕中,马隧“军务多咨于建封”{21}。参佐引用是否得人,取决于节帅是否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也会直接影响到府主在社会上的声望和地位。因此,“诸使辟吏,各自精求,务于得人,将重府望。”{22}权德舆“贞元初,复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再迁监察御史。府罢,杜佑、裴胄皆奏请,二表同日至京”{23}。裴垍“擢进士第,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补美原尉。藩府交辟……”{24}使府辟署得才,府主亦能获得盛誉。张建封为徐、泗、壕节度使,“礼贤下士,无贤不肖,游其门者,皆礼遇之,天下名士向风延颈,其往如归。”{25}韦夏卿“为政务通理,不甚作条教。所辟士如路隋、张贾、李景俭等,至宰相达官,故世称知人”{26}。幕府中的及第举人中央可直接召台入省,如崔铉“登进士第,三辟诸侯府,荆南、西蜀掌书记。会昌初,入为左拾遗……会昌末,以本官同平章事”{27}。入幕士人往往还跟随府主入台省、随府主转迁。如窦巩“元和二年登进士第。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滋改荆、襄二镇,皆从之掌管记之任。平卢薛平又辟为副使。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赐金紫。稹移镇武昌,巩又从之”{28}。
   幕府僚佐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俸禄优厚。据《唐会要》载,大历时使府带检校员外郎的观察判官“每月料钱五十贯文……每月杂给准时估不得过二十贯文”{29},而朝廷的同级正员仅十八贯而已。可见僚佐带检校官的俸禄要比朝廷同级正员高出一倍以上。经过贞元、会昌两次给朝官加俸,两者的月俸表面上大致相同,但实际上在使府的僚佐往往有优厚的杂给,正如陈寅恪先生在《元白俸料钱问题》中所说,包括僚佐的外官,“唐代中晚以后,地方官吏,除法定俸禄之外,其他不载于法令,而可以认为正当收入者,为数远在中央官吏之上。”显然,僚佐的俸禄对于进士及第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三、秀才从军——唱得凉州意外声
  
   秀才从军的特定心态,从军之后使府宴饮、唱和送别等主要业余生活以及文人与塞外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客观上都促成了边塞诗的繁荣与风格的多姿多彩。刘禹锡《与歌者米嘉容》诗云:“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容。”米嘉容,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歌者米嘉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