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追寻“书于竹帛”的时代…
民俗中的国学:寒食并非…
社科院专家谈简帛学百年…
中国首家简帛书法艺术研…
【校训故事】中国人民大…
【校训故事】复旦大学:…
百年留学:二战对季羡林…
先秦诸子哲学:论析中国…
“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
朱光潜最爱看的16部古典…
最新热门    
 
简帛学:国际显学伴随隐忧

时间:2011-04-02 13:03:30  来源:不详
 

  此外,也有学者向记者介绍,学术研究中刻意地追求新,而不是把学问做深,也是令人担忧的倾向之一。一方面,新材料一公布,抢先写文章;另一方面,对传世文献掌握不深,对先前公布的材料没有兴趣,使得对学问不能做深做透。

 

  当前,最为主要的瓶颈之一,是简帛出土后公布的速度。由于我国的文物考古制度和惯例,通常是谁发现谁整理,这就可能使外界拭目以待的材料长期不会公布;或者是整理者水平有限,“硬着头皮”也要整理,不甘心把这“第一口”让给别人,整个工作处于封闭状态,结果导致整理出来的著作价值有限,甚至可能错误百出而误导研究者。多位研究者向记者表示,对于这些新发现的材料,可以考虑借鉴过去专家小组集体攻关的形式进行整理。卜宪群提出,要加强简帛学自身的建设。由于材料的分散、资金缺乏与资料保护主义等原因,史学家真正能够看到实物的并不多,材料的公布也因某些原因久拖不决,这都极大地影响了简帛学自身的研究进展。此外,对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简帛的类型、风格的科学区分,对册书复原、文书分类、文字释读等专业问题的规律性研究还不够,索引、词典等基本工具书的编纂也很少;国内在培养简帛学人才的某些方法上甚至落后于国外,兼通简帛学与历史学的复合型人才也并不多,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链接 读简需费多少体力

 

  对于今天的读者,在物理意义上,读书并非难事。一册在手,起卧自如,甚至可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数字阅读。两千多年前的人,却不会这么轻松。

 

  简帛中主要是竹简、木简。目前,发现的简的数目远远大于帛书,以至于有学者都将“帛”忽略不计而单提“简牍”。学术上,也有“简牍学”这一名目。而过去的竹简,比较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