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泰山学者”陈炎:保护…
“泰山学者”陈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郦波解析端午文化渊源:…
郦波解析端午文化渊源:…
中华文化造就美式熊猫大…
木斋:由梁祝文化所想到…
川渝专家研讨巴蜀文化发…
混沌吃喝 肆意举止:中…
最新热门    
 
文化是民族生命密码 书市莫以“钱景”论前景

时间:2011-06-04 17:56:24  来源:不详

      私下里曾经有出版社的朋友问我:“你觉得全国书市还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吗?”我知道提问者的潜台词:他们认为已经有了每年一次的全国图书订货会和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际图书博览会,再继续参加一个大同[注: 大同市-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小异的书市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更何况,近些年书市的交易功能有所弱化,参加书市不一定能带来很大的直接收益。 


  但是,我想文化的价值不能单纯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虽然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对于读者尤其是那些远离北京等文化中心的读者而言,一年一度的全国书市是他们搜罗最新最全书籍的最佳平台,是与倾慕已久的作者近距离接触的最好时机。没有了这样一个书市,爱书人的心情又向何处安放?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密码。民族盛衰浮沉的命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个以求知、进取为文化特征的民族即便暂时遭遇挫折也一定会重新崛起。二战时,英国伦敦的一家图书馆被纳粹德国的空袭摧毁,可就在冒着硝烟余烬的废墟里,几位读者依然泰然自若地翻检图书。这一场景经摄影记者的镜头而广为传播,成为英国人民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写照。越是困厄,越要求知上进;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我们中国人对此也有深刻的体会。1985年《大不列颠[注: 参见:英国-dabuliedian]百科全书》(中文版)在北京王府井举行首发式的时候,购书的人流竟然排到了长安[注: 长安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首。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街上,令时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的吉伯尼感慨不已,他说:“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求如此强烈,一定会使中国再次成为强国。”时间证明了他的判断: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今天的中国人在物质上富足了,但我们的精神追求似乎并没有同步跟上,国民阅读率偏低屡屡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以至于许多人怀念80年代那股单纯炽热的文化情怀。就拿《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来说吧,该书的日文版至今已售出70万套,而中文版尽管每年都要重印但只售出了20多万套。日本人口只有中国的1/10,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销量却是我们的数倍。这背后不仅仅是国民收入上的差距,更是文化素养和文化观念上的差距。 


  因此,对我们来说,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站在这个角度看,全国书市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