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镇江七旬裱画大师“救活…
八闽千姿:七旬老妇的“…
七旬老人为绣花鞋申请国…
衡水七旬老人写出长篇神…
最雷人封面:七旬魔术师…
最新热门    
 
七旬北漂田连元批电视“八股”:把真的都拍假了

时间:2011-9-6 18:49:33  来源:不详
则几度想调动工作到曲艺之城天津,教学培养新人,始终未果。直至2001年到了退休年龄,他在北京买房,渐渐由暂居变为常住。2005年,忽然间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集中邀约采访,他这才想到,自己已从艺整整五十年。
  评书停了,不是评书的问题
  进入2006年,央视的评书连播栏目停播了,虽然那时田连元已经很少录新书,评书的收视率一直低迷,停播也在意料之中,但他还是倍感失落。这些年,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会不断重申自己的观点,评书停播了,不是评书本身出了问题。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到北京大学做了个实验,开了两次专场说评书,现场效果非常好,年轻学生们的反响出乎意料的强烈。田连元说:“评书在中国秦汉已有,这一流传千年的艺术形式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很多都是听说书听来的。不能因为电视台收视率掉下来,就下结论说‘评书死了’。收视率下降也有经营不得法的原因,为了保证天天播出,天南海北到处找演员,难免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不能怨观众不爱听了,是演员自己的问题。可是电视台要收视率,总恨不得一下高得钻进云彩里,把天拱破了才好。”
  田连元认为,评书只是遇到发展瓶颈。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家庭电视开始普及,评书并没有随广播一起没落,反而抓住了新机遇。当时辽宁电视台台长提议评书上电视,这就需要把书场里两个小时一场的书变成每20分钟一段。当时田连元对评书做了改进,不仅删繁就简,还设计了鲜明的语言特色。他回忆说:“当时我琢磨,这一集20分钟里,一得有点劲儿,二得有点趣儿,三得有点词,那种经典的,有哲理性的点评,四得有点哏,也就是幽默。这样才能使观众不管看哪集都喜欢。”
  采访手记
  采访是在田连元家中完成的,其间有电影《杨家将》剧组致电,请他到发布会现场给“说一段”,他寻了个借口,婉言谢绝了,语气却是十分和善的。我问他,这几年古装剧热拍,大家又重新意识到评书在结构故事的高超技巧比影视编剧更擅长,像这样找您当顾问、编剧的项目应该不少吧?他点点头,随即又摆了摆手说:“最多是这样的,要开发布会了,想借你的名声去捧个场。去年有个电影《关云长[注: 关羽-关羽(?-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东汉末年(有人认为包含三国时期)刘备势力的重要将领。]》找我,因有事错过了,后来电影上映时听到些评论,心想幸亏没去成。说三国,关羽忠义,是不可改的。但你说他跟嫂子有事,就没有历史了。”
  田连元自幼学艺,老先生们教他:“人情不透,买卖不赚”,人情就是是非观念,道德水准,若是吃不透,书就说不明白,不招人听。还有一句是:“人情有多大,角就有多大”,意思是,会说书的,说人物,不会说书的说故事,说故事是初级阶段,说人物是高级阶段。如此浅显的十八个字让我暗暗吃惊,因为平时和影视剧导演、编剧们做采访,名编、导所洞悉的也仅止于塑造人物大于经营剧情这个层面,参透是非观念、道德水准在艺术创作中重要性的少之又少。更多人是打着“写实当代”或是“折射现代心理”的旗号,实则淡漠了人性所向,人心所感,于是,哗众取宠、隔靴搔痒的作品比比皆是,有大爱、见真情的少之又少。
  如今年过七旬,我问他,为什么不更[注: 释义:(1). 秦 爵名。(2).不改变。(3).不经,未曾经过。(4).不懂。-bugeng]多的参与影视创作,把这一生的阅历感悟和艺术造诣传承下去?田先生淡淡一笑说,“给你讲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