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平仄、对仗……辩证看待诗词的格律,中国的诗词应该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要提高当代诗词作品的质量,诗词就要回归教育,注重和音乐相联系
赵仁珪: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格律。对初学者而言,格律的确对遣词造句有束缚,但中国语言词汇丰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实践,做到诗词符合格律并不太困难。而且格律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是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名句,其本身意思未必多高妙,但仅仅是平仄对仗之美,就可流传后世[注: 简介阿拉伯文Ahirat的意译。伊斯兰教信奉的在现实世界毁灭后永存的彼岸世界。 宗教意义 “信后世”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如果运用得好,“镣铐”就可变成“红绸”、“长袖”。从这个角度看,如当代词家叶嘉莹所言:作好新体诗比作好旧体诗难。
要提高当代诗词的创作水平,需要进一步回归教育。以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小学教材六年只选了28篇诗词,初中三年[注: 电影 三年电影名:三年导 演:赵明编 剧:葛琴主 演:张瑞芳项埅舒适柏李蓝谷上 映:1954年地 区:中国大陆颜 色:黑白类 型:剧情片三年 (1954)故事梗概1950年2月,]选了48篇,而高中三年只选了11篇,数量不多,且以绝句为主。在高等教育中,绝大部分高校的中文专业都未把诗词格律纳入教学之中,致使中文系毕业生都不懂诗词格律知识。现在有很多的诗词爱好者,有些水平还相当高,但如果问他何以如此,大多数人回答都是因业余爱好,基本没有人回答是得益于学校教育。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要想继承传统文化,繁荣诗词事业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人作为骨干队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教育入手。
王立平:诗词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了解、欣赏格律,甚至按照格律创作一些诗词,这些都能体现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但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作一些变化。比如我的作品《驼铃》中,有两句歌词“默默无语两行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它有一些古典诗词的元素,同时又有新体诗通俗易懂的特点。不能片面认为,旧体诗雅,新体诗俗,雅俗不是手段,是一种境界。
说到当代诗词的创作和研究,我觉得应该注重和音乐、音乐文学——歌词相联系。本来词就是唱的,既然是词,就要能唱。我们国家现在有两支庞大的队伍,一支是写诗、写词的,但这里的词不是为谱曲和演唱的。另一支是专写歌词的,主要是为谱曲和演唱创作歌词。两支队伍都很庞大,都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但两者相互很少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