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日本学者揭露:鲁迅《藤…
长子胡德平披露:胡耀邦…
寻找外星人6大新方法:…
秘书披露:文革时期江青…
最新热门    
 
韩露:捕捉心灵的震颤

时间:2011-11-11 12:02:57  来源:不详

上初中时,知道了一句话:文学是表现人类的“真、善、美”。后来,又知道一句话: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再后来,发现这些话在先秦文学中早有体现,比如“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明心见性”等。两千多年前儒道两家就把求“真”与求“善”结合了起来,就把“天人合一”与“尽善尽美”推崇为理想的人生境界。

 

    把先秦文学中的这种人生境界,上升为文学理论的是南北朝[注: 朝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他说,文原于道。“原”是本,“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

 

    在文学上,从朦胧诗人的“自我表现”,到新生代作家的个性化写作,再到更年轻一代作家的“下半身写作”,文学的表现形式似乎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是不是要问问自己:文学到底应该表现什么?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学作品是“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