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西北大学研讨“鬲与鬲文…
深读《金瓶梅》:谈谈西…
广西北海出土距今近200…
西北道教的风格特点及现…
秦腔摇滚吼出西北味道
西夏后裔今何在?昔日驰…
试论敦煌壁画中的西北武…
浅谈西方文学创作的平民…
浅谈西晋初期儒学对文学…
专家谈西安大明宫遗址:…
最新热门    
 
谈西北丝绸之路的非遗保护

时间:2011-11-30 13:47:45  来源:不详
价值;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口传文学自然流失,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正在逐渐消失,甘肃陇东皮影、宁夏回族民间器乐建国初期可以演一百多个剧目,现在最好的艺人只能演二十几个剧目;再现唐代长安音乐的《唐和曲》,随着传人的离世而难以听其“环珮之声”;民间剪纸消失的速度,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一夜春风遍地犁花落”;甘肃特有的民族语言:东乡语、保安语、裕固语这些小民族语言正面临日益同化、灭失的危险。 

  信息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自身传播方式的脆弱和法律、政策、群众保护意识不足,西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与外来文化的趋同或消亡,西北区各省为了自己的利益基本上都是独立开发经营,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人为地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令人堪忧,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必然的文化诉求。我们应该站在对民族、对子孙后代[注: z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zisunhoudai]负责的高度,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建立传承人保护体系迫在眉睫
  建立科学有效的西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体系,实施人格化载体保护。非遗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如果没有了传承人,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保护传承人和培养新的传承者,设法使这种活的遗产得以继承和延传。一方面要建立适合西北区的传承人保护制度,明确传承人的地位, 在技能传授、生活补贴、设备更新等方面给非遗传承人以必要的资助,保护传承人立位仪式和成年礼仪,解决老传承人的福利待遇,鼓励他们对后人的传、帮、带,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传承人,做好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帮助建立培训基地和师徒关系,通过授课、带徒授业等方式培养接班人,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自觉,使其技艺能够得到完好地传承。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继承人都得到重视,才能构建全面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通过社会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构建西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体系,实施产业化载体保护。通过产业化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和可持续性发展,将原本零散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从而取得一定的规模化效益,节约社会和经济成本。应植根于产业化的拉动作用,借助产业化载体,特别是现代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拉动,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充分挖掘和利用西北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在产业化的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文化、艺术、经济价值,将其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避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制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以避免分散经营,延长文化产品的产业链;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空间,真正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运作的二元互动和良性循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