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上伯官“汉代城址”解密…
由贪官“自杀”与“喊冤…
最新热门    
 
上伯官“汉代城址”解密(2)

时间:2011-11-30 13:47:49  来源:不详
现人骨。1963年10月间,在上伯官村附近,考古人员就曾发掘出3座“瓮棺葬”,“瓮棺”内亦未发现骨殖。当年,考古专家初步认定,“瓮棺葬”应为儿童墓地。“瓮棺”由两个陶釜中间套接筒形器组成。两个陶釜完全相同,均为“泥质夹细砂红陶”,轮制,直口,斜展沿,重唇,直肩,弧腹斜收,小平底。陶釜口径31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25.2厘米。筒形器材质亦为“泥质夹细砂红陶”,轮制,直筒形,直口,方唇,器口至中间依次饰有凸棱纹、压印条纹带、拍印粗绳纹,筒形器内壁装饰戳印麻点纹。筒形器口径28.6厘米、筒身中部直径27.2厘米、壁厚0.8厘米至1.1厘米、残高38厘米。


    村民平整耕地,露出两座较大墓葬


    2007年4月下旬,“上伯官城址”西侧的下伯官村农民平整耕地时,发现了两座形制较大的汉墓。该墓地位于下伯官村西南台地上,南距“沈抚公路”1公里;西距沈阳市区20余公里;东距“上伯官城址”约两公里。


    经考古工作者发掘,两座汉墓形状相似,墓底深度相差约1.2米。“2号墓”建于“1号墓”之后。“1号墓”较大,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以及东、西耳室组成。墓道为阶梯状,保存较好,残长约4.2米、宽约1米。甬道长约0.9米、宽约1.4米,已严重破坏。墓室主体呈“T”形,南北长约7.4米、东西长约8米。后室有两个早期盗洞,以致墓内随葬品较少,而且严重破碎,可辨器形有陶俎、陶瓢、陶槽、陶器座、陶灶、陶楼等。墓葬内散落的白灰块上,还有彩绘的痕迹。这些白灰块应从墓顶上塌落下来。


    “2号墓”亦呈“T”形,但仅有前室、后室,未见随葬遗物。


    专家认定,“上伯官城址”为“玄菟郡[注: 简介 玄菟郡,是中国西汉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之后,在其地设立的一个郡,与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合称汉四郡,设立时间500余年。]


    “上伯官城址”所在地的东陵区汪家街道办事处上伯官村,地处沈阳与抚顺之间,“沈抚公路”从城址南侧0.5公里处通过。城址东侧紧依牤牛河,北为浑河支流二道河子。由于河水长年冲刷,城址东侧、北侧遭到破坏,早已不见城墙址,形成高约6米的断崖。断崖上露出大量的两汉、魏晋时期的文化遗存。城址西部、南部城墙早已夷为平地,但城墙夯土基础尚存,村民在城墙夯土基础上建房,不用打地基。从地表观察,现城址内外高差约1.5米。城址内业已被村民房舍覆盖。


    该城址内的古街道主要有东西向、南北向的十字街。修筑“沈抚公路”之前,东西向街路是一直通向抚顺的“官道”。从道路和村内自然格局分析,该城址原应有东、西二门。城址南墙中部,与南北向街路相通的出入处,应为城址南门遗址。因河水冲刷破坏,北门遗址位置已无法认定。经实测,城址现存南侧墙址残长326米,其中,南门至西墙址为200米。东侧城墙址残长537米,其中,“官道”至南侧城墙址为370米。该城址原为长方形,南北稍长,其周长约2500米,应有3座或4座城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