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战国中晚期子家著作中的…
战国中晚期子家著作中的…
全国中小学校长发展论坛…
战国宰相嗜鱼而不受鱼
吟咏诗文滋味长——全国…
《孙子兵法》风靡韩国 …
清华举行战国竹简国际学…
陕西咸阳发现战国时期秦…
山西高平发现旧、新石器…
河南新发现春秋战国时期…
最新热门    
 
战国中晚期子家著作中的“亡国”义训(2)

时间:2011-12-16 9:40:51  来源:不详
》中尤为常见。战国中晚期是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政治思想成熟的时代,《管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以及《黄帝四经》,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政治理论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频频出现的“亡”字及其特殊用法,既反映了思想家对其时日趋白热化的兼并战争的关注,也显示了这些思想家构筑其理论大厦时的目的和思路所在。
    在《管子》等书中,“亡国”既指政治上的必亡之势,同时,这种意义上的“亡国”也被视作一种国家类型——跟“王”、“霸”、“危(衰)”并立的一种国家类型:
    《管子·枢言》:“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亡主积于妇女珠玉。”
    《管子·枢言》:“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
    《管子·治国》:“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商君书·去强》:“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
    《苟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荀子·强国》:“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
    从上述议论里,可以看出诸子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所谓“王”、“霸”、“危”、“亡”,都是从国家形势来说的,而其中最关键的成分则是政治治理得好坏。这一标准的选定,无疑代表了诸子思考政治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所在。古典希腊的政治理论家们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是政体,是城邦的政治组织形式[7],而古代中国的政治理论家是从国家形势、政治好坏出发来给国家分类的,因而,与柏拉图[注: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亚里士多德讨论什么样的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不同,古代中国的政治理论家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怎样才能使国家走向强盛,至少,不被灭亡。希腊政治理论家们的目光在城邦之内,而中国政治理论家的问题在国家之间,是怎样在国际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就造成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内容是帝王学、统治术。当然,国家的形势、政治的好坏本身便是主观随意性颇大的判断,以之作为判断的标准,便不免会带来许多主观上的纷扰。战国中晚期,诸子们几乎人人在说“王”、“霸”、“衰”、“亡”,但各人的理解和相应的主张往往相去甚远。
    政治上的“王”、“霸”之分,在春秋[注: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 。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晚期和战国早期便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