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大学应有什么样的学术和…
1月4日 蔡元培出任北京…
拿什么点亮我们的精神世…
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
复旦大学宣布找到6支最…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
武汉大学举行“刘永济著…
“2011年大学生和书院文…
12月26日 毛泽东诞辰 蔡…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最新热门    
 
谁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引路?——大学生文化生活系列调查(下)

时间:2012-1-6 11:40:57  来源:不详
    记者调查发现,有近八成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评价为“一般”,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

 

    然而,提起自己上世纪80年代大学时期的社团活动,胡智锋依然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当时对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特别积极。特别是学术性活动,都是学生们自己寻找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讲座,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热烈讨论。”

 

    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认为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第一,谁是组织者?“我们不妨通过中美两国大学社团组织的对比来看究竟。美国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可不全是学生组织。学术沾边的学生社团背后必定有德高望重的教授;体育沾边的社团必定有高薪聘请的专业教练或退役的大牌教练。如果把这些都抽空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社团,但是却无法提高社团的品位和质量,也就吸引不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了。”第二,组织什么活动?社团活动本身要精彩,不能停留在一学期组织一两场活动了事。第三,社团活动的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相关性。

 

学校氛围潜移默化

 

影响[注: 影响(之一)yǐngxiǎng【work i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