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天子陵墓前为何不种柏树…
张希清:士大夫与天子“…
“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
最新热门    
 
挟天子令诸侯并非曹操首创 西周武公靠此苦撑危局

时间:2012-2-10 11:40:16  来源:不详
赧王寄居西周后,《史记·周本纪》关于赧王的记载只有两处:一处云“王赧谓成君”;另一处为“赧王五十九年,……周君、赧王卒,周民遂东亡。”《史记·周本纪·集解》云“武公与王赧皆卒,故连言也。”第一处记载载明赧王被称为成君,而在此之前,西周武公已被称为周君。第二处记载则言赧王卒之事。

反观作为战国晚期一诸侯小国的西周武公,逢迎于秦、韩、楚等大国之间,能自保数十年,一是因为西周乃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各诸侯国[注: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zhuhouguo]即使有伐西周之心,也多忌惮其他诸侯国的猜忌和舆论压力而无攻伐之实。如《史记·周本纪》赧王八年,楚拟伐西周,最后不了了之。又《史记·周本纪》赧王四十五年,“秦攻周,而周最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合天下于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弊,则令不行矣。’”可见秦国虽有攻周之心,但忌惮各诸侯国会联合抗秦,所以在最后关头还是放弃了。二是西周武公据有赧王,成为各诸侯国眼中的周王室代言人。这一点可以赧王五十九年西周与诸侯约纵抗秦这一事件看出。据《史记·周本纪》:“(赧王)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时已至战国晚期,秦灭六国之心已昭然若揭,攻取韩阳城负黍标志着秦已深入中原腹地。在此时,西周武公毅然决然撕毁与秦国的修好条约,出面与东方诸侯约纵,组成联军出师抗秦。但此时的天下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国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已经具有吞并天下的实力。在这样的形势下,秦不仅不忌惮其他诸侯国的舆论压力,而且有灭西周以试探其他诸侯国反应的意味。故“秦昭王[注: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称秦昭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与其弟争位;赵武灵王立昭襄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结果,“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随后,“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以上均见《史记·周本纪》)

司马光[注: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赧王下》所记赧王五十九年的史实同于《史记》,但有差异的是,《资治通鉴》中与诸侯约纵和奔秦献邑均是赧王,而非西周君。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赧王五十九年与诸侯约纵的是西周君,而非赧王,奔秦尽献其邑的也是西周君,而非赧王。司马光之所以作此记述,当是其正统观史家思想的反映,而非对这一史实的不认同。

观之西周武公与曹操,虽然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金字招牌,但结果却大不一样。一则战国晚期天下形势使然,作为天下共主的周赧王影响甚微,不似春秋诸侯争霸[注: 诸侯争霸是发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