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时代变了 我们的乡愁何…
时代变了 我们的乡愁何…
数字时代汉字书写堪忧 …
数字时代汉字书写堪忧 …
数字时代汉字书写堪忧 …
数字时代汉字书写堪忧 …
“文明对话史”丛谈之三…
全球化时代如何防止精神…
流沙河:直面无诗时代(…
流沙河:直面无诗时代(…
最新热门    
 
量产时代民俗文化也很囧 春联遭遇撞联尴尬

时间:2012-2-19 20:25:16  来源:不详
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学。“春联不光寓意祛邪除灾、接福纳祥,好的春联还有彰显文化品位、教育子女、激励家人的重要作用”,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敏说,写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公元723年,唐人刘丘子作了一副“三阳始步,四序初开”,成为我国有纪录的最早春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注: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讳元璋,汉族。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酷爱春联,经他大力推广,春联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留下了许多千古美谈。

时代在发展,民俗在变化,有的在消失,有的只留下一个壳子。“写春联、贴春联,现在比过去淡,城市比乡村淡,很多地方甚至只流于形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东南大学民俗专家陶思炎认为,千“联”一面,一方面表明春联依然受到百姓的重视和欢迎,另一方面,说明传统民俗在传承中发生了某些异化:由于工业化生产,大规模复制,春联由个性化的文化表达变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盲目跟风,春联的灵魂被剔除,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春联还是要有点个性。过去有的农民目不识丁,过年就在门上贴两幅红纸,纸上无言,却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达。当春联全部变成印刷体,内容变得千篇一律,春联的文化内涵就被大大削弱,甚至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南京师[注: 概述: 京师jīngshī【capital (of a country)】 帝王的都城自京师来。——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元济诣京师。]大新传院副教授、博士[注: 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如某科系哲学博士(PhD),理学博士(DSc/ScD),文学博士(DLitt),教育博士(EdD)。]后骆正林说,春联的千篇一律,拜年短信的大量复制,都是一种现代“复制病”。批量化生产、大规模复制,这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但这种福利在带走了个性化创作艰辛的同时,也带走了个性化创作的情趣与品位。

“一副好春联,一要内容好,二要字写得好。以前,一副对联贴出来后,街坊邻居品评半天,看春联、品春联,是节日期间的一大美事。现在出门一看,家家户户的门楹都被金光灿灿、毫无隽雅之气的印刷体春联占据着,看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陶思炎说,雷同的春联和拜年短信,表明现代人似乎不重内容而只图形式,这其实也是快节奏生活下的“速食病”、“快餐病”:人心浮躁,总是试图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用,很难有安静下来,进行个性化的创作的情趣。

“贴春联的很多,写春联的却越来越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了。”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注: 基本资料 秘书长:英文名secretary-general在一些政党或政府机构中的主要行政官,如联合国中的联合国秘书长。]李啸每年都到基层送春联,他发现,很多人还是喜欢现场手写的春联,觉得有个性、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